红军路副食品商店 姜玉敏 提起红军路副食品商店,除“零零”后们不会知晓,其他年龄段的家乡人还会记忆犹新。虽然在现代化市场经济大潮中,有全国商业榜上有名的大商集团及赫赫有名的万达购物广场入驻,霓虹闪烁的商业老街,物是人非,今非昔比,但是,人们是不会忘记曾经有个承载着全市人民“舌尖文化”的副食品老店——红军路副食品商店。 该店坐落在红军路和中心大街交叉处,现在的长寿堂大药店位置上。这个副食品商店是当年全市最大的一家副食品商店,其名字还被冠上象征着“中苏”友谊的红军路街名。把有着浓郁历史文化气息及地标性街名连一起,更彰显当年鸡西县政府对该店的高度重视。 红军路副食品商店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有怎样的“身世”?它昔日的经营情况如何?在鸡西商业发展史上有怎样的地位?现在看来,这些陈年往事,属于茶余饭后谈资,无关紧要,可它却是城市发展史中的一个标记和缩影,散发出的是属于这个城市特有的一种味道,是我们童年生活的美好记忆,也是一种无法割舍的一丝乡愁。 让我们带着对历史文化的敬畏之情,翻开这尘封已久的史册,映入眼帘的是这样一串文字——“鸡西红军路副食品商店,原是鸡西县土产公司第一营业部,年房屋翻建后建店,营业面积平方米……。”从建店时间上看,已过一个甲子有余,是个老字号;从规模上看,区区平方米,同现在上万平方米大商店比较,不足挂齿,可在当年也算是有规模的商店,且是有知名度的副食品商店。 众所皆知,鸡西是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城市。当年,随着鸡西煤矿产业的不断发展,需要大量的煤矿工人,所以,外来人口渐增。为解决百姓对副食品生活需求,在城市中心建立了该副食品商店。 据年鸡西日报有篇评论文章报道,“社会主义商业首先是为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的,但也必须讲究经济核算,讲究盈利……。”红军路副食品商店就是本着这样的经营宗旨和原则进行经营管理的。但由于建国初期,我们国家生产力水平低,物资短缺,人民生活必需品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为解决物质供不应求的矛盾,国家只能对一些百姓生活必需品实行凭证凭票限量供应制。 票购物,是物质紧缺时期的产物,是过渡阶段的必然之举。那个时代过来人,对票证都有种特殊情结。这些票证的重要性不亚于人民币。当年有票证没钱不行;那么有钱没票证也只能望洋兴叹。没票证不能购买第一生存之需——粮油,也不能购买其它禽蛋、肉鱼、烟酒、糖果等生活必需品。所以,千家万户都特别珍惜这些有限的票证。 票证限量供应品种很多。有粮油、禽肉、鱼蛋;有烟酒、糖果奶茶;还有棉、布、线、肥皂;副食品类豆制品、花生、瓜子等。据史料记载,让如今百姓餐桌离不了的“猪肉为例,年春节期间每人只供应1市斤,平时很少供应。年放大供应量为4.68市斤。其它鱼蛋副食品供应更是微不足道”。猪肉年每人仅供应一斤,这是什么概念?人们几乎是与肉绝缘了。这种清贫生活,现代人是不知其味的。 (照片收于《鸡西商业志》) 记得年,我下乡第一年,按要求我们的户口已迁到农村,副食品之类物质要自给自足。由于刚组建农场,饲养的猪还没长大,长时间吃不到猪肉,豆油又很少,做的菜清汤寡水,这对于长期出大力的青年来说,是受不了的。所以每当吃饭时,有的男青年忍不住地经常喊着“胃亏肉”……。待我们自己饲养的猪长大了,知青们才吃到期盼已久的猪肉,那种香味至今还能回味到…… 在票证供应年代,老百姓还把一些限量供应的商品编成一句顺口溜,“锅缸碗,香肥皂,火柴面碱电灯泡”。从这些顺口溜中可以看出当时商品凭票限量供应的范围及紧俏程度。红军路副食品商店按照商业部门的要求,坚持为生产服务,为人民生活服务的理念,责无旁贷的承担起关系国计民生的副食品供应工作。 红军路副食品商店地处繁华的商业中心,虽然很多商品限量供应,但商品品种比较齐全。各种糕点饼干、各种罐头糖果、各种烟酒茶叶、各种干条、还有鱼肉禽蛋等日用所需副食品基本都有。可是,那时副食品零售商业网点较少,所以,每天开业,顾客盈们,络绎不绝。购物排队是常事。每个柜台都挤满了人。不停地砍肉声和嘈杂声混成一片。如今30岁以上的人对这个商店的记记会很深。每到年节,这里更是客流猛增,人气旺盛,熙熙攘攘的人群把店堂挤得水泄不通。 让我记忆犹新的是那长龙般的购物长队,是那时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由于我在家排行老大,购物任务落到了我身上。所以,每到年节来临,首选的商家就是红军路副食品商店。因这里副食品是全市最全的商店,但唯一让我们无奈的是要排队购物。这种无奈还体现在往往排完这个队买一样肉,紧接着还要再排队去买鱼或其它副食品。长时间排队,站得头晕脑胀,非常疲惫,但忍饥挨饿也要耐心等候…… 排队购物还有很烦心的事情发生,即人群中如遇到有加塞儿的,还经常出现吵架现象。一吵架,将排队煎熬得如霜打的茄子般的顾客,立刻振作精神起来,他们有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不排队,真不要脸”!“这人太不自觉”!“太缺德”!此时,阵阵谴责之声四起,使这“缺德”之人,有的脸一阵红,一阵紫;有的无地自如,货也不买了,灰溜溜地离去。排队购物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它既浪费了人力,又耗费了大量的时间,是物质匮乏时的无奈之举。 那时的售货员很辛苦,每天商品销售量很大,他们既要将商品一车车地卸下来,又要将商品一秤秤地卖出去。他们三尺柜台,一站一天,有时赶上年节连换饭时间都没有。忙得脚打后脑勺,累得腰酸腿疼。但他们还能做到热情服务,礼貌待客。有的售货员在百忙之中,再遇见不会说话或脾气不好之人,也有发生口角和吵架现象。但商店领导要求售货员是不准同顾客吵架的,如有此“错误”,是会被取消年终评选先进工作者资格的。这样的一项制约要求,还是很管用的。 进入上个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初期,各商家都在探索打破大锅饭机制,实行销售承包责任制,制定销售及利润指标,完成各项任务及指标,除予以发工资外,还略有些奖金。同时,又附加上一个硬性制约条件,即不能同顾客吵架。如有违者,除扣除当月奖金外,到年末评选先进时,会一票否决,评选不上的。所以,商服行业,历来都是倡导礼貌待客的。古语道:“和气生财”。至今个体经营者依然奉行。 商店由于地理位置很中心,再加上上级领导很重视,又有一批久经商海战场锤炼的过硬的售货员,所以办得红红火火,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经济效益一直很可观。商店多次获得市商业局、市人民政府、黑龙江省商业厅先进单位称号。商店党支部书记张贵喜年被黑龙江省政府授予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我对这个商店比较熟悉,还源于我母亲在“文革”期间,曾在鸡西商业局工作,受商业局委派,到红军路副食品商店出路线工作队,在该店蹲点一年多时间。那时,我有时去商店。在我的记忆中,母亲他们路线工作队的同志,经常深入营业柜台中,特别是到了年节,同售货员一样全天候的卖货。工作上的“路线教育”安排到关业后进行。有句那个时期流行的话语,叫做“革命生产两不误”。现在想起那时的售货员,真的很不容易,他们担当的是“革命和生产(售货)”两大重任。虽然辛苦,可他们却很开心。因为他们心中把毛泽东提出的“为人民服务”时刻记在心间,有革命理想支撑,有自己的重任在肩,再苦再累也心甘。这就是被历史尘封淹没了的那个时代人的风采。 红军路副食品商店进入80年代后,在改革开放精神推动下,在当时领导带领下,改革经营方式和分配制度,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提高,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年3月,红军路副食品商店获黑龙江省商业系统文明单位标兵称号。 如今的红军路副食品商店,虽然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在市民的视野中消失,但老店曾经的繁荣景象却依然保留在市民心中。 昨天,对物质生活的满足是千家万户的期盼;今天,生活在盛世的我们更应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作者简介 姜玉敏 年1月生。黑龙江鸡西人,大专文化,高级政工师,中共党员。年在鸡东县兴农镇奋斗村鸡西市第二轻工业局青年点下乡。任青年点团支部书记、党支部副书记兼副场长。年返城。先后任鸡西皮鞋厂副书记兼副厂长、鸡西百货大楼党委副书记兼工会主席。喜爱文学及写作,特别喜欢知青文学,曾在《雪花》文学刊物、《鸡西日报》、《鸡西晚报》等报纸山上发表知青题材文章近百余篇。年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青春别样红》一书。现为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鸡西地域文化研究会会员。 链接: 鸡西往事5红军路上的“仙鹤”牌墨水 鸡西往事4.王桂香:原鸡冠区第三合作店主任全国商业劳模 鸡西往事3.记原红军路上的妇女儿童用品商店 鸡西往事2.红军路上的鸡西皮鞋厂 鸡西往事1.珍贵的遗产厚重的志书 母亲的高跟鞋姜玉敏 美丽的水城——三亚市姜玉敏 春的气息姜玉敏 “滴血”的“假信”孝子的“谎言”姜玉敏 知青华章载史册陈年老酒溢芳香姜玉敏 又到雪花纷飞时姜玉敏 《黑龙江三大古族系内在联系特点浅析》姜玉敏 爱:《感天动地的大爱催人泪下的讴歌》姜玉敏 《黑曜石刮削器浅议》姜玉敏 《地域文化的根基,传承不息的文脉》姜玉敏 知青火《心病》姜玉敏散文 本性:散文《半块月饼》姜玉敏 风景:游记《沙美岛——太平洋上的明珠》姜玉敏 书评:《渔歌唱晚奏新曲肃慎文脉续华章》姜玉敏 散文《报复》姜玉敏 散文:《恻隐之心》姜玉敏 邓书元作品推荐(六)姜玉敏《别样山花一样情》 地域文化的价值就是能够延续一个地区人民生存意义,这个意义来自于精神上的存在感、生活上的优越感。我常常想,在中国土地上任何一处地域,都有其不可磨灭的自然历史与人文历史。不是没有,只是我们没有去挖掘,而挖掘往往又是一件极其枯燥的事,这种类似于学术的或是学术边缘化的工作,在当前略显浮躁和创作环境里又是很不入流。但我尊敬这些所谓“不入流”的工作,因为这终究是一件造福后代的写作。 “这就是被历史尘封淹没了的那个时代人的风采。”文中的这一句把此篇文章的写作意义呈现出来。这也是勾沉历史的这一类文章的意义所在。这篇文章通过副食品商店的记录把那个时代的鸡西人的精神面貌展示出来,足以让后人崇敬。 (赵云翔) 欢迎白癜风图湖南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