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固本强基的“鸡西路径” ——鸡西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侧记 有一段时间,在虎林市新乐乡富荣村,自来水顺着无数条管道的漏点渗入沙土,消失得无声无息。和水一起流失的,还有村民对村“两委”班子的信心。 该村自来水设施安装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管道老化、跑水严重,村民只能到机井房排队挑水。而面对村民的怨声,同样在排队挑水的村干部只能一脸的无奈:“不是村里不想修,集体账面上一分钱没有,拿啥修啊?” 年6月,情况开始发生变化——随着鸡西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的推进,虎林市严格规范集体土地有偿使用,富荣村一下收上来.4万元土地承包费,村党支部从中拿出80万元更新自来水管道,让村民结束了排队挑水的日子。 同富荣村一样,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的进程中,鸡西市所属县(市)区的广大农村集体账面上的数字正在不断攀升。 探索:蹚出富村新路子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然而一些村集体“造血”能力不足,经济实力薄弱,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日益突出的问题。 年初,按照中组部和省委组织部的要求,鸡西市委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列为重点工作,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带队深入到9个县(市)区28个村开展调研,与多名乡村干部进行了多次座谈。通过调研发现,大部分村集体收入主要来源于国家转移支付资金,再有少量的集体土地承包费或房屋租赁费,只能勉强维持村级组织日常运转。全市个村中,集体收入不足5万元的多达个。 “只有政府投钱,村里才能完善一些公共设施,否则,去哪儿筹钱呢?”调研发现,很多村干部都面临“没钱难办事”的尴尬——一方面村级集体经济“空壳化”,无力承担公共事业发展要求;另一方面,面对群众改善村容村貌、提高服务水平的强烈呼声,一些村不得不四处“化缘”,有时“化缘”无门,村干部不得不自掏腰包垫付,实在垫不起就放挺了。 “在这种情况下,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从哪来?党建工作任务怎么落实?党组织政治功能、服务功能怎么发挥?”鸡西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张成林点明了问题的严重性。 摸底后,鸡西市委决定集中精力打一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攻坚战”,市委副书记亲自挂帅,组织部门牵头抓总,25个部门合力推进。 张成林提出:“通过这项工作,既要富村,又要富民,提升村级组织的威信,做到村‘两委’班子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跟。” 为进一步帮助各村找到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市委组织部先后组织4批次、余名村干部赴佳木斯等地考察学习,县乡两级也累计培训余人次。村干部们在开阔眼界的过程中看到了差距,找到了路子。 “我们这儿有全市最大的山产品大市场,有这么多的木耳种植户,有经验、有基础,我们要在这上面干出点名堂”,梨树区中心村村委会主任赵崇艳参加全市考察培训后,发出了由衷的感慨。于是,村集体筹集资金,建设了50栋木耳大棚出租给种植户,一下子为村集体增收15万元。 为了进一步引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鸡西市制定了市、县、乡、村四级《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三年规划(年~年)》,提出发展资源开发型、资产经营型、土地集约型等11种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号召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引领示范。 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各乡村陆续涌现了一些好的思路和做法,市委组织部通过系统归纳、总结,形成了“鸡西市富村十八法”。 “‘十八法’就像十八组药方,各村结合自身实际,照方抓药,以避免‘两眼一抹黑’式的蛮干。”鸡西市委组织部部务委员张萌介绍说。 提速:驶入致富“快车道” 随着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工作的深入推进,各类鲜活的实践在摸索中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 在灵活运用好依法依规收取集体土地承包费和资产租赁费等办法的同时,鸡西市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第一法”,通过实施“金鸡归巢”计划,引进鸡西籍在外成功人士回乡投资兴业,通过“三资”入股、提供优质服务等多种形式增加集体收入,增强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对此,鸡西市委组织部部务委员徐财福的理解是:“借助一些有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市场优势,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力量,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更有利于村级集体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 年春节期间,从密山市连珠山镇新发村走出的企业家潘荣秋回乡探亲,在认真研究村里发展集体经济产业项目后,很快与村里达成协议:新发村提供场地、厂房,潘荣秋投资0万元建设生物质颗粒燃料加工新能源企业。仅此一项,每年就为村集体保底分红12万元,带动本村30人就业,既富村,又富民。 “金鸡归巢”不一定非得带资金、项目回来,有时候,一条有价值的信息也足以给集体经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今年5月,密山市裴德镇东胜村建起一座占地1.2万亩的中草药种植基地,一眼望不到头的丹参花海蔚为壮观。这个基地不仅每年能为村集体带来近30万元的收益,还为名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而这个好项目正是来自常年在外打拼的村民林绵海提供的信息。在得知中豆集团有建设万亩中草药基地的意向后,便赶紧告诉村里。村党支部在裴德镇党委的支持下,立即同中豆集团接洽,仅三个月就完成了签约、土地流转、基地建设等全部工作。 在鸡东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宋振江看来,有效开发利用村集体资产,也是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手段。 该县哈达镇山河村毗邻机场高速,依山傍水,地理位置优越。村里有一块45亩的山地果园,却以每年元的“白菜价”租给他人。鸡西市委提出大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要求后,山河村“两委”收回了果园和荒山,建设了一座占地26公顷的生态农业观光园…… 为了进一步促进企业家与村集体产业项目对接,鸡西市委组织部建立了域内外鸡西籍企业家(经营管理人才)信息库和“金鸡归巢”产业项目库,编制了鸡西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产业项目册,于7月20日举办了全市首届“金鸡归巢”——企业家回乡投资兴业对接洽谈会,域内外企业家和乡村代表等余人参加会议,现场签约项目15个。截至年7月末,全市入库项目个,落地项目81个。 护航: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经过持续推进,全市上下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氛围日渐浓厚。然而,需要正视的问题是,依然有个别村瞻前顾后,不敢作为。 鸡冠区委常委、组织部长万国腾认为,“有的村干部放不开手脚,主要是村集体没基础,手里没钱,更担不起风险,这就需要上级党委和政府勇于担当、重点支持。” 该区西郊乡三合村是一个“无资金、无资产、无资源”的“三无村”。村党支部书记王国连反复研究市场行情后,打算改种一味名为白鲜皮的中草药,因为缺少启动资金,怕借贷上项目出现“窟窿”,迟迟不敢行动。为避免三合村创业不成又添新债,西郊乡党委注入了30万元“金种子”资金,由村干部领办合作社,效益归村集体所有,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60万元。 滴道区委则通过提供“金种子”资金,重点援助那些想干事但没钱的村发展集体经济——由区里垫付“过桥”资金,等村里挣到钱,再将资金返还区里。 为确保全市所有行政村都动起来,市委组织部联合市农委通过督导、指导,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保驾护航。年3月以来,4个专项督导组深入9个县(市)区的46乡镇个村,召开30余次座谈会,层层传导责任和压力。 运用考核机制倒逼村“两委”主要负责人积极作为,也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一项重要措施。鸡东县将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纳入行政村综合考核范围,并在总分分中占25分;密山市则将该项评分的权重提高至30%,把评分同村干部补贴挂钩,得分最高和最低的村党组织书记的全年补贴相差可达1万元。3月以来,全市已调整村“两委”班子33个、村党组织书记27人,选配空职村党组织书记22人,而接替他们的都是想干事、能干事的党员干部。 开展结对帮扶也是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好办法。市委组织部组织开展了中省市直、县区直部门与个村结对帮扶,短短几个月,就见到了成效。鸡西市财政局帮扶的虎林市珍宝岛乡小木河村,是省级贫困村。市财政局针对其靠近乌苏里江和珍宝岛景区的区位优势,帮助谋划建设了旅游服务中心项目,在为村集体带来收益的同时,也无偿为贫困户提供柜台。 今年8月,市委组织部组织46个乡镇党委书记,开展实地拉练观摩活动,参观了9个县(市)区14个典型示范村的集体产业项目。滴道区滴道河乡党委书记李晓明说,“不出来看,感觉这半年我们干的真挺快,出来一看,大家的劲儿铆地都挺足,稍微松口气就被落下了!” 百舸争流,千帆竞进,鸡西广袤的原野上处处涌动着发展的热潮。预计到年末,除转移支付资金外,全市村级集体总收入将突破万元,比年增长50%以上;收入20万元以上的村将超过个,比年增长67%以上…… 在探索固本强基的征程上,鸡西农村已迎来令人期盼的新曙光。 (来源:黑龙江日报 ) ·END· 密山慧党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