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我们通常只知道的是正月初一,家长带领小辈出门拜见亲戚、朋友。其实,春节拜年学问很多,春节文化元素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 “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也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健康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到同辈亲友,也要施礼互贺。至今未曾改变这种礼仪,只是在形式上更多元化了。 早在宋代,亲朋好友之间就已经相互送帖致贺,这就是早期的贺年片。倘若坊邻亲朋太多,难以逐一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尽管这种习俗仅局限在宋朝上层社会,但想象一下,用门口贴着的红纸袋来接纳祝福真是很有情趣的一件事情。 中国人自明清起始,对拜年礼仪定下了不成文的规矩,有着一定的次序:首拜天地神祗,次拜祖先真影,再拜高堂尊长,最后全家按辈份次序互拜。对尊长要行大礼,对孩童要给赏赐。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拜年习俗中除了“拜长辈”“拜亲朋”“拜同辈”还有最隆重的“团拜”。“团拜”形式,大约起源于清朝时期。现在团拜已成为国家级礼仪活动了,甚至还带有国际性,一些与中国友好的国家会致电中国政府贺新年;中国驻外使节也会举办春节团拜活动。所有这些拜年形式无不彰显着我泱泱中华的礼仪风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