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鸡西冷面总论 从探究鸡西冷面的发展历史、风味特色入手,力图从民俗学、历史学、民族学、饮食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挖掘鸡西冷面的起源和演变,探寻鸡西冷面的文化意义和乡土价值,浸透最初的乡土认知和浓郁的文化特点。 [大湿地金秋]摄影:滕忠顺 鸡西冷面与鸡西人的性格(上) 鸡西冷面有一种粗豪之气,英雄之气。就如同鸡西的山水少有细腻秀丽,大多是粗犷、野性、质朴、大气。 鸡西冷面就是鸡西人的性格代表,从那装冷面的大号海碗就能够感受到豪爽大气,鲜红的辣椒拌出的辣菜代表勇敢无畏,男女老少以及社会各阶层都喜爱有草根性的冷面辣菜,使其兼具先锋性、包容性和开放性的鲜明性格。 鸡西是个移民城市,基本都是百年之内由关里山东、河南、河北等地与关外的辽吉两省早期移民逐步迁移而来。敢于闯关东的人一般来讲都是那些敢于冒险,胆大心细,富有探索精神的人,他们一个包袱,一根棍子就敢在莽莽荒野里穿行,特别是东北早期,人烟稀少,自然条件恶劣,每年八月有时就会飘起大雪,是清政府流放犯人的地方。那时东北几百里少有人家,狼虫虎豹随时出没,能够闯关东谋发展,这需要具有过人的胆量,和特别强的生存能力。而这样的人,往往性格豪爽,再加上东北在唐代就有的渤海国“三人成虎”的民族传统。东北人的性格形成,与东北的自然地理与自然生态环境息息相关,鸡西就位于古渤海国的境内,移民而来的人又都是豪爽大气性格的人,与东北鸡西这里自然生态相融合,会无形的强化这种个性,特别是远离了家乡,要想生存下来,就要张扬个性,也要付出比在家乡千百倍的努力,以获得更多的收获,以反哺留守家乡亲人。这些人往往都是独自出来闯天下,好了就落地生根,或者向家乡亲人输送收货,不好了抬腿就走,不拘环境,不拘身份,哪里能够生存,哪里能够发达就流向哪里,富有探索精神。在改革开放之前,在鸡西这片土地上,就生活有很多的盲流,他们能够在计划经济的时代,顽强的生存下来,其生存力和谋生的手段,不得不让人敬佩。鸡西人的富于闯劲的先锋性,在改革开放之后得到更好地体现,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鸡西人的穿着在全国也不落后,什么样时新的衣服都敢穿,走到外地一比较,鸡西人的式样就有大都市的范儿。这与鸡西人的移民性格有关,吃的是苦中苦,下煤矿是很艰苦很危险的活儿,不就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么?林业、农业也很辛苦,也会自然跟风。在开放之后,人们可以自谋生路,鸡西人自然也是遍及全国,去寻找新的发展点。那时候全国各地繁华一点的地方,都会看到鸡西人彪悍的身影。 来到鸡西的早期移民,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远离了乡土,从事的大多是采药、挖参、狩猎、淘金、伐木、采矿、垦荒等繁重与危险的工作。面对神秘莫测的大自然,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危险,他们为了生存必然需要相互包容,相互帮助,必然会打破很多的陈规戒律,接受不同的生活习俗。在来自不同地区与民族的移民之间,大家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相互打磨,这样就形成了兼容并包的新的生活状态和新的共同体。多民族的习俗融合,这在鸡西可以有很鲜明的例证,汉族人往往崇尚祭祖,很少宗教信仰,在极少甚至没有原住民满族的鸡西,很多人同样信仰跳大神的萨满祈福方式,而后迁来的哪怕是满族人,也信仰汉族的城隍、灶神、插艾蒿等习俗,山东人喜爱吃干粮,朝鲜人喜欢吃大米吃狗肉,满族人喜爱吃酸汤子但是不吃狗肉,最后这些习惯相互融合,成为共同的喜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