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2/27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文/王永刚年8月,由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王伟力创作的小说《 一个老猎人》,这是一部以东北猎人为原型的长篇传奇小说。鲜为人知的是,小说的主人公“姥爷”就是密山人,就出生在密山的苇塘村。

小说以年逾古稀姥爷的真实经历为原型,从姥爷 次打猎一直写到姥爷参加东北抗日联军,鬼子投降后,姥爷回到了他的出生地——密山。姥爷是个密山土生土长的猎人,六岁开始跟太姥爷打猎,八岁的时候就用洋炮打死了一只七百多斤重的黑熊。“密山姥爷”是个传奇人物,他身材高大,体魄强壮。他足智多谋,勇敢顽强。他枪法 、武功高强。他孤身一人打野猪,打野狼,打胡子,打鬼子, 加入东北抗日联军……

在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特殊年份,以“密山姥爷”为原型的小说《 一个老猎人》的出版发行,其社会效益和教育意义是巨大而深远的。密山,是国家一类革命老区,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密山的热血青年以民族大义为重,纷纷参加了抗联组织,他们当中有农民、有渔民、有猎人、有商人,也有知识分子。他们打鬼子、剿土匪、闹土改,有一大批青年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和 ,为中国的解放和世界的和平奉献了青春,甚至生命。小说《 一个老猎人》中的“密山姥爷”就是无数进步青年当中的一员,我们应该记住他们,也不要忘记过去硝烟弥漫的战争的残酷和艰苦,更不要忘记那些为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流血牺牲、奋勇杀敌的先烈和英雄们!当然了,也不要忘记 一个老猎人——我的硬汉姥爷身上那种无所畏惧、不屈不挠的强悍精神……

《 一个老猎人》这部小说笔者不曾阅读过,只是通过鸡西作家鲁学民老师的书评《黑土硬汉的一曲高歌》了解了“密山姥爷”。鲁学民老师深厚文学功底在这篇书评中充分显现,他从小说的历史背景以大处落墨,用精炼的文字对小说中“密山姥爷”的描述进行了 地点评,不仅把小说的内涵进行了深入挖掘,而且还进行了进一步拓展和外延,《黑土硬汉的一曲高歌》不愧一篇有深度、有高度、有品位的佳作,也是我们深度了解“密山姥爷”、深入理解《 一个老猎人》的 教材。

黑土硬汉的一曲高歌

——读王伟力长篇小说《 一个老猎人》

鲁学民“在我的印象中,姥爷的性格就像苍茫的旷野一样粗犷和辽阔,像坚硬的山岩一般刚强和坚韧。”

“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姥爷的眼睛,宛如洪水过后,给荒原的天坑留下的两个永不干涸的湖泊,幽深又清亮,充满猎手的睿智和冷峻,不仅让凶猛的野狼望而生畏,也让那些比野狼更残忍的胡子望而生畏。”

“姥爷历经艰难困苦、霜风雪雨的生活,生命如同一颗永不低头的青松翠柏,虽然斑斑驳驳、伤痕累累,但是仍然坚韧地挺拔着,执著地葱茏着。”

上面三段笔力刚健、充满深情的引文,是作家王伟力长篇小说《 一个老猎人》开篇里,作者对自己的姥爷、小说主人公老猎人郝钢的人物概述。就是这样几处典型勾勒,活脱脱刻画了一个勇猛顽强、坚韧不屈的男人和他一生历经风雨的传奇,描述了一个在深山老林、荒野湿地里艰难生存的猎人风采。这些概括,也奠定了全书的基本风格和故事走向。

这部小说以姥爷的真实经历为原型,时间从姥爷出生的年写起,写姥爷的成长和带领家人的生活中,在外界环境极其险恶的条件下,以打猎为生,历尽千辛万苦,艰难地生存着,并与财主、胡子和日本鬼子等恶势力周旋,日本鬼子投降后,姥爷回到了他的出生地——密山苇塘村,直至新中国成立。通读这部小说,会有周身血液沸腾之感,会被书中所叙述的姥爷在兵荒马乱年代奇特一生和每一个故事所吸引,使人久久不能平静。让人感到,郝钢,这位在黑土地上平凡而坚强活着的人,是一个硬汉,是一个黑土硬汉。在反映近代东北移民拓荒史的文学作品里,郝钢是一个难得的艺术典型,是在异常困苦和死亡威胁面前不屈不挠、为求生存顽强拼搏的代表,是一个活生生的传奇黑土人。同样,这部小说也有如一部为黑土硬汉谱写的宏大而响亮的交响曲,成为当今时代难得的“硬汉文学”。

在世界文学史上,硬汉文学是一个鲜见但让人敬佩、激励人心的文学分支。硬汉文学塑造的是猎人、渔人、探险家等具有特殊经历、不为命运所屈服的人,或是虽然平凡却不被生活磨难所压倒的人,他们都有一种勇敢正直、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性格,面对自然险恶、 暴行和随时的生命威胁,都表现出一种从容、坚定的意志和向上的精神,保持着人的尊严和勇气。说到硬汉文学,人们自然会想起海明威和他的小说《老人与海》。《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桑提亚哥是海明威塑造的硬汉形象,桑提亚哥的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即是这种硬汉的精神宣言,这部小说也成为世界公认的硬汉文学的代表。作家王伟力自己也认为,他在大学读书时,就深受海明威的影响,心中就将海明威作品的硬汉形象与自己的姥爷联系起来,因为他的姥爷就有充满曲折、性情刚毅、个性鲜明的一生。

这部小说具有四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故事的传奇性。在欣赏这部小说时,给人以巨大心理冲击并发生兴趣的,首先就是它的“传奇性”,它的超乎一般阅读想象的精彩。就像本书的封面所说:“对于亲历者,这是一段历史;对于旁观者,这是一段传奇。”主人公跌宕起伏的经历牢牢吸引读者,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惊心动魄、闻所未闻。作者从姥爷的出生和童年讲起,开始就不同凡响。姥爷出生时体重达11斤,在当时很少见,母亲也因此难产去世,他成了没妈的孩子。太姥爷喂鹿奶将他养大,并给他起了个硬实的名字——郝钢,希望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铮铮铁骨的阳刚硬汉,太姥爷对姥爷一生的影响也很深。姥爷童年就胆识过人,坚韧敏捷,显示了出类拔萃的聪明机智、强壮勇敢。一次,他和七、八个孩子玩老鹰抓小鸡,一只真的老鹰突然俯冲下来,其他孩子不知所措、四处奔逃,姥爷大声地喊:“别跑,快回来。都到我这儿来!”老鹰在孩子头上盘旋了几圈,眼看围在一起的孩子无从下手,就飞走了。姥爷九岁时开始跟太姥爷打猎,十岁时竟然惊心动魄地用洋炮打死一只七百多斤重的棕熊。在只和男人和野兽打交道的岁月中,姥爷练就了强悍和无畏的硬汉性格。以后的成长中姥爷所经历的一切,都以他的大无畏而上演一段段传奇。他在上私塾时,就不畏强暴、嫉恶如仇,敢于暴打无恶不作的财主的儿子,他在深夜行路时和五匹野狼徒手恶战,敢于追踪一头六、七百斤重的野猪王,经过剧烈搏斗,最终杀死野猪王。姥爷是一个真正的猎人,不仅会用各种 狩猎,还会使用飞刀、陷阱、夹子等原始方式狩猎,是一个“好把式”,在每一种方式里体验着狩猎的乐趣。他最为传奇的故事,就是路遇日本军官和狙击手,表现出姥爷智勇双全的一面。鬼子狙击手奔跑速度极快,狙击步枪又非常 ,几次险些打中姥爷的脑袋。这种情况下,姥爷本可以借助自己熟悉山林地形、奔跑速度快的优势,摆脱鬼子。然而他没有那样做。他想方设法要除掉鬼子狙击手,不让他以后杀害更多的中国人。他想起不远的地方有一个猎人窝棚,窝棚周围有为了捕捉猎物事先挖设的六个陷阱,他想利用那些陷阱来猎杀这个疯狂的怪枪鬼子。于是,姥爷迈开大步向猎人窝棚飞奔而去,鬼子狙击手继续在后面穷追不舍。 ,姥爷用计策使鬼子狙击手掉入陷阱,向陷阱投手榴弹,炸死了鬼子。这个孤身杀敌的过程,充满传奇色彩,而在姥爷的一生里,这样的传奇经历是很多的。

二是人物的英雄性。人们心中都仰慕英雄,英雄是那种英勇无畏、处事果断、雷厉风行的人,有着超乎寻常的能力、勇气、毅力和胆识。姥爷的经历,是作者小时候母亲常常给他灌输的,姥爷成为作者心中的大英雄,从字里行间可以体味作者对硬汉姥爷发自内心的崇拜。姥爷是强悍的猎人,身体强壮,浑身肌肉,作者小时候就见过,一麻袋二百斤粮食,姥爷用单臂一夹就从马车上卸下来。姥爷是一个百步穿杨纵横深山老林、弹无虚发叱咤荒原野岭的狩猎高手,他战孤猪,斗群狼,惩恶霸,打胡子,杀鬼子,表现出一个男人无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环境下,都能英勇顽强地拼搏,无所畏惧地抗争,充满男子汉的血性和刚强。姥爷是个猎人,他开始使用的是原始单管洋炮,后来缴获胡子的 ,加上用野山参和陆财主交换的,先后有三只 ,为了打猎的时候节省子弹而苦练飞刀。他枪法 ,武功高强,飞刀更是百发百中。姥爷的性格中充满雄性动物一般的强烈进攻性,这在他不忘记一个男人对妻儿的保护和担当上有充分体现。有一年冬天,姥爷家遭遇了一群胡子,胡子头孙铁腿认为姥爷即使枪法再 ,飞刀再厉害,毕竟单枪匹马,不敢反抗。没想到姥爷用一支 ,勇敢地和十个疯狂的胡子对峙。胡子的步枪子弹穿过窗纸,打在屋内墙壁上,溅起满屋尘土,妻子和孩子们趴在炕沿儿下瑟瑟发抖,被激怒的姥爷与他们殊死搏斗,打死了四个胡子,还打瞎了孙铁腿的一只眼睛,胡子们狼狈逃窜了。与日本高手格斗的故事,很能看出姥爷的英勇不屈。路过日本移民村,姥爷为了保护受欺凌的孩子,明知道日本男人不是鬼子军官,就是武功高手,还是勇敢地和他较量,他表面不动声色,内心却在蓄积着力量,雄鹰一样睿智的两只圆眼一直紧盯着鬼子,猛虎一样有力的臂膀也一直在暗自运功,凭着姥爷的武术功底、强大的身体力量和抗打击能力,以及多年与猛兽搏斗的实战经验,他打败了鬼子。小说里对姥爷英雄形象的真实刻画,也体现在不是一味地拔高上。姥爷是普通人,也有常人的情感和弱点。有一次,面对狼群的包围,他也陷入恐惧之中,书中说,“再坚强的男人也有软弱的时候,只是不让软弱主宰坚强;再勇敢的男人也有恐惧的时候,只是不让恐惧战胜勇敢”。所以在狼群面前的过度恐惧,反而让姥爷没有了恐惧,这种心理是很真实的,衬托出英雄也有软弱、犹豫的时候,但不可摧毁的精神力量最终是要占上风的,这才是有血有肉的英雄本色。

三是情节的原生性。原生态,是这部小说给我们的历史文化大餐,把那个时代原汁原味呈现出来,在许多新奇的事物和细节里,让我们看到鲜活的历史,体会到祖辈在冰天雪地的北大荒生活的本来风貌。狩猎是一种原始生产方式,也是一种原始而古老的习俗,人类的出现,首先就是靠狩猎和采集野生动植物而求得生存的。小说中对那个时代的大量狩猎活动和猎人生活的描写,对于我们是新鲜的、过去不曾了解的。这部小说,讲述了很多狩猎知识和各种野生动物的习性,如野猪、野狼等动物的狡猾、残忍和惊人的耐心。还使我们知道,伤人最凶的猛兽排名是一猪二熊三老虎,这里的猪是指孤野猪,孤野猪凶猛异常,猎人一般都不轻易猎杀,“群猪如家猪,孤猪是猛虎”;认为野狼“铜脑袋、麻杆腿、豆腐腰”的说法是不准确的,野狼的腿非常粗壮有力。书中介绍的许多大自然的知识和人们的生活习性,亲切可信,有趣味性和吸引力。比如我们都知道乌拉草,是那时穷人的必用品,但乌拉草怎样使用,可能并不清楚。书中写到,冬天里,姥爷全家人脚上穿的是牛皮乌拉,里面絮乌拉草,不是把乌拉草直接絮到乌拉里,而是使用之前用木棒捶打,把乌拉草打成像棉絮一样柔软才用,这样既保暖又不伤脚。东北三宝,通常认为是“人参、貂皮、乌拉草”,作者以姥爷救治受伤的朋友张一刀的经验,对东北三宝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东北三宝应该是“人参、虎骨、鹿茸角”,并从它们对生活在东北深山老林的人的生存用途逐一介绍,很令人信服。在东北寒冷的冬季,过去常有冻死人的现象,但人被冻死时的场景,一般人不曾想象是什么样子。姥爷同村的李四宝,在冬天里酒后走夜路回家,结果冻死在半路上,“那形象让人骨寒毛竖:李四宝一条腿跪、一条腿蹲在雪地里,快要被大雪没了。他面带狰狞的微笑,双手在一块大石头上举着。不难看出,他是在幻觉的篝火旁幸福地烤着双手呢”,这段人在冻死前之带面微笑的揪心描写,非常真实。安徒生童话里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也是在幻觉中快乐地和祖母在一起,嘴角露着微笑冻死的,说明都有生活来源。如今,人被冻死前出现幻觉症状已被现代科学所证实和解释。书中还有一处情节,让人体会到艰难时代里人的血腥生存的一面。鬼子把全家又逼到黑瞎子沟后,姥爷外出,全家又断粮几天了,作者的妈妈和二姨饿着肚子下山找吃的,发现一头罕达干(驼鹿),妈妈开枪打死了它,紧接着,在饥寒交迫的冬天野外,“一种求生的本能,促使妈妈和二姨疯了似的去吮吸罕达干汩汩流淌着的鲜血,就像在烈日炎炎的沙漠中,苦行数月,寻路千里,干渴的马上就要倒下的人,突然看到了身边救命的溪水一样”,这段血淋淋却让人十分理解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为了活命满嘴是动物鲜血的两个小女孩生猛形象,也看到姥爷的血性对家人的影响。有一段姥爷和牧羊人诚实交换的故事,让我们了解了那时民风上的原生态。一次,姥爷捕获一头野猪,遇到一个年轻的牧羊人,牧羊人很羡慕这头野猪,姥爷二话不说就割下一条野猪后腿送他,牧羊人不要,说要用一只羊换,姥爷又不干,说换也得一只羊换个野猪,牧羊人认为这样姥爷吃亏,几番争执, 一只羊带三个小羊崽换了整头野猪,双方才“成交”,还都觉得对方“吃亏了”。从中我们看到了那时物物交换的场景,也感受到普通人交往的单纯、真诚和淳朴。

四是精神的崇高性。崇高是一种美,指的是精神品质的巨大性和超常性,文学里的崇高形象更能震撼人的心灵,给人以灵魂的滋养。姥爷从骨子里有一种人格的高贵。他沉默寡言,但内心强大,重情重义;他说得少,做得多,在困难面前从不退缩,只会一往无前。对他来说,保护家人就是自己的本分,朋友的事就是自己的事儿,在民族大义面前就要挺身而出,所作所为表现的就是崇高的气概和高尚的人格。在一次剿匪时,姥爷既不是抗联战士,也不是土改工作队队员,只是一个普通的猎人,但他自告奋勇,帮助土改工作队消灭了盘锯在锅盔山的胡子。姥爷说过:“ 如果不打猎,不杀鬼子,不打胡子,还叫 ?”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姥爷面对侵略者和胡子,能够挺身而出的正义感。姥爷的正义来源于本性的善良,他对赖以生存的打猎生活也有自己的看法,那就是不破坏自然规律,不当乱捕乱杀野生动物的刽子手,把狩猎维持在生存需要的 限度。姥爷对大自然和他的猎物有一种敬畏之心,这与《老人与海》里的桑提亚哥是一样的,桑提亚哥就认为,他所捕获的大鱼,“它们可不像我们杀它们的人这样聪明,虽然它们比我们更崇高,更有力些”。姥爷对于凶猛的猎物来说,他是更凶猛的强者;对于柔弱的猎物来说,他是更柔弱的仁者。他曾在家门口用猎夹捕获一个带着两只狼崽的老母狼,他知道这是饿得走投无路的老狼,已没有攻击能力了,他同情两个狼崽,就为老母狼上药包扎,放了它们,体现了“猎人有猎人的情感和操守”。对于那些珍稀水鸟,他有一种仁爱的情怀和保护意识。尽管天鹅比野鸭好吃,白鹤比野鸡味美,但是姥爷从来没有打过一只类似天鹅和白鹤的大型飞禽,只打野鸭和野鸡,因为它们繁殖快、数量多。姥爷在深山打猎,只打野猪和狍子。他一生只打过两头梅花鹿,一次是误伤,把梅花鹿看成狍子;一次是为了救治张一刀的枪伤。这些都能够看出姥爷对大自然和动物的朴素情感。就像书中所说,“无论是姥爷,还是太姥爷,打猎绝不是和动物有血海深仇,牺牲动物的生命而换取自己的享乐,必欲置其于死地而后快,而是为了全家人的生存、生活需要,是不得已而为之。姥爷和太姥爷都喜爱大自然中的各种动物、各种植物。如果全家人物质生活丰富了,秋天收获着吃不尽的粮食,生活衣食无忧,他们就会收起 ,不会再打那些动物了,会让动物们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地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还没有禁止狩猎时,姥爷就决心不再打猎了,并主动把他爱不释手的两支 、两把猎刀交给了政府。

这部小说,语言简练有力,干净利落,描写真实,叙事生动,对人物性格刻画如栩如生,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也精彩叫绝,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作者熟练地运用了口语化写作,行文里穿插东北方言,却没有一些口语化小说的啰嗦和拖沓,平实的文风给人以清新脱俗的感觉。阅读这部小说,惊险、紧张的场面历历在目,紧凑、跳跃的故事震撼人心。在创作手法上,这部小说也是很成功的。小说结构严整,采取单元的形式,以纵向时间发展顺序为主,但也有因事件来龙去脉交代需要而纵横交替,时而有插叙和倒叙。小说力求每一章都是一个故事,既相对独立,又前后相联,具有严紧的逻辑关系和连贯的人物故事,加在一起又是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这样的叙事结构,既自然流畅又起伏迭宕,非常引人入胜。重庆出版集团对这部小说的终审意见也认为,小说的结构非常高明,阅读过程中让人几乎不去注意结构,是一种高明的手法,并用“大象无形”来形容该书的结构特点。王伟力是出生于鸡西、穆棱河水滋养成长的作家,毕业于黑龙江大学中文系,曾经当过工人和大学教师,目前在黑龙江省政府机关工作。他酷爱写作,笔耕不断,在省级和 报刊上发表散文、小说余篇。多年前,他以80多岁的姥爷为题材,写就的《我的硬汉姥爷》、《姥爷和狼的故事》等散文,曾被《意林》等多家刊物转载,大受欢迎,由此也激发了他创作这部小说的欲望。王伟力的创作态度是严肃的,做了很多准备,在写作的过程中也查阅了大量资料,尤其是有关东北历史的资料,并进一步学习了东北方言,积累功底。在小说的时间顺序、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上,严格尊重历史,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来写,反映真实的社会生活。姥爷的性格对作者也有很深影响,作者上中学的时候就喜欢拳击运动,也练过散打,这对小说的创作有很大帮助,书中一些武打动作,设计的非常准确到位。同时,作者小时候就喜欢看杂志《兵器知识》,小说中对猎人和军事武器性能的描写,武器实际的运用,都是靠这些平时积累来完成的,增加了故事的深度和真实感。王伟力签名售书

王伟力曾谈到,创作《 一个老猎人》的目的,是想告诉人们,不要忘记那段屈辱和抗争的历史,不要忘记艰难岁月里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奋斗史,无论处在什么时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强悍无畏的精神不能丢。正像小说结尾写的那样:“现在,中国和平了,强大了;人们富裕了,幸福了。但是,人们不要忘记那场战争的残酷和艰苦,不要忘记那些为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流血牺牲、奋勇杀敌的先烈和英雄们!当然了,也不要忘记 一个老猎人——我的硬汉姥爷身上那种无所畏惧、不屈不挠的强悍精神……”

这是作者对自己创作理念的完美诠释。

长按







































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哪里比较好
北京有什么地方治疗好白癜风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