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微,女,黑龙江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研究生,黑龙江省语言学会会员。现为黑龙江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讲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社会语言学和汉语国际教育。在《中国社会科学报》《语文建设》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持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1项,参与教育部语保工程项目1项。 “本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报》年11月16日,已获得《中国社会科学报》授权。(如需转载,请联系《中国社会科学报》编辑部) 本文系黑龙江省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黑龙江大学专项资金项目(HDRC)系列成果之一。发表时间:《琅琊学刊》所属栏目:语言调查与规划研究少数民族语源地名的研究,是濒危语言抢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东北地区少数民族语源地名的研究,对于历史自然地理研究、历史区域人文地理研究具有参考价值,对民族融合问题的探寻具有史料作用,对深入研究阿尔泰语系内部各语言之间的关系具有语料功用,对还原少数民族语言词语的语音和语义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东北地区是金源文化的发源地、女真族的发祥地,后来也成为满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蒙古族、达斡尔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少数民族语源地名的研究,是濒危语言抢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东北地区地、市、县名称的少数民族语源我国东北地区的城地名称来源于少数民族语言的情况十分普遍。以黑龙江省13个地级市、19个县级市、43个县和1个自治县的名称为例。现用的76个城地名称中,音译或意译自少数民族语言的有41个,所占比例为53.9%;少数民族语言词语与汉语词语组合而成的有10个,所占比例为13.2%。 音译或意译自少数民族语言的地名。音译自少数民族语言的地名有32个,如:女真语源的“铁力”、“富裕”等,满语源的“海伦”、“方正”、“巴彦”、“虎林”、“汤原”、“勃利”、“绥棱”、“宝清”、“饶河”、“穆棱”、“依兰”、“大兴安岭”等,蒙古语源的“拜泉”、“依安”、“泰来”等,达斡尔语源的“齐齐哈尔”等;意译自少数民族语言的地名有7个,如:“黑河”、“林口”、“密山”、“桦川”、“双鸭山”、“鹤岗”等;音译与意译相结合的地名有2个,音译成分作专名,意译成分为通名,如“牡丹江”、“绥芬河”。 少数民族语言词语与汉语词语组合而成的地名。二者为并列关系,如“延寿”,因境内有著名的蚂蜒河与长寿山,各取一字合为延寿县,而 “蚂蜒”源于满语,汉译“肘”之意;二者为主谓关系,如“宁安”,“宁”取自满语“宁古塔”,汉译为“六”,“安”则为汉语“平安、安宁”;二者为动宾关系,如“望奎”,因遥望“卜奎”而得名,而“卜奎”就是“齐齐哈尔”旧称,音译而来,满语为“大力之人”,蒙古语为“有鹿”之意,达斡尔语为“勇士”;二者为偏正关系,如“甘南”、“克东”、“萝北”、“鸡西”、“鸡东”、“兰西”、“桦南”,首字借自少数民族语言,尾字为汉语方位词。 另有14地现用名称与少数民族语言无关,但该地的旧称源于少数民族语言。音译自少数民族语言的有7个,如满语音转而来的旧称“萨尔图”(大庆)(括号内为现称,后略)、“珠赫”俗称“出河店”(肇州)、“福利”(集贤)等;蒙古语音转而来的旧称郭尔罗斯(肇源)。意译自少数民族语言的有5个,如译自满语的“欢喜岭”(五常)、“甜菜岗”(肇东)、“柞树岗”(青冈)、“三道岗”(友谊)、“苇子沟”(宾县)等。音译少数民族词语加汉语词语构成的有2个,“岔林河口”(通河)、“珠河”(尚志)。 东北地区少数民族语源地名的特点具有少数民族语源的地名有如下特点:音译名称居多。就以上考察的数据分析,由少数民族语言音译而来的现用地名32个,旧称7个,共39个,所占比例为51.3%。另外,借少数民族语言的词语与汉语词语组合而成的地名,少数民族语言的词语基本为音译而得,源于满语的名称居多。无论今称还是旧名,不论音译还是意译,满语源的地名都具有绝对优势。同一地名在不同的少数民族语言中均能寻到近似音。满语和赫哲语音似的地名,“佳木斯”、“伊春”、“富锦”、同江旧称“拉哈苏苏”、抚远旧称“依力嘎”;满语和鄂伦春语音似的地名“七台河”;满语和女真语音似的地名尚志旧称“珠河”;满语和蒙古语音似的地名“讷河”;满语和达斡尔语音似的地名“呼玛”;蒙古语和鄂伦春语音似的地名“克山”;鄂伦春语、鄂温克语和达斡尔语音似的地名“塔河”。另外,据学者考察“嫩江”源出女真语“诺尼乌拉”,与蒙语、索伦语、鄂伦春语及满语之“碧”、“青”之音均相近,意亦雷同。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融合现象显著。借少数民族语言词语汉译为地市命名,已将少数民族语言词语的语音、语义融入到汉语之中。另外,两种语言的整合即借少数民族语言词语作专名+汉语通名、借少数民族语言词语作参照点+汉语方位词等地名现象较多。 目前,东北地区少数民族语源地名研究中尚有一些问题需要厘清。首先,一些地名的考释未见确切结论。例如,据一位学者考“东宁”,一说位于宁安之东,故名东宁;一说“东方安宁”。嫩江旧称“墨尔根”,据学者考“墨尔根”系达斡尔语,意为“善骑射的人”;另一说“墨尔根”为蒙语,意为“奇丽”。其次,不同学者对同一地名的考释结论不一。如邓清林认为“哈尔滨”是女真语“阿勒锦”音转而来。杨锡春等则认为“哈尔滨”是女真语“合里宾忒”、满语“哈勒费延”之说比较接近女真语和满语的实际语言环境。黄锡惠否定满语“哈勒费延”之说,认为哈尔滨来源于女真语北部方言“合里宾”。另外,一些网络公众平台,特别是一些网站的“百科”,在对地名的由来进行介绍时,各家时有说法不一的情况,偶有语源错误的情况。 东北地区少数民族语源地名的研究,对于历史自然地理研究、历史区域人文地理研究具有参考价值,对民族融合问题的探寻具有史料作用,对深入研究阿尔泰语系内部各语言之间的关系具有语料功用,对还原少数民族语言词语的语音和语义具有重要意义。 主编:史维国责任编辑:尹若男黑大汉语研究中心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