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2-26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这枚“果品贴”是伪满时期东安省密山县的遗物,有中俄两种文字,俄文意为:水果味儿的糖果。由此可以看出中俄两国之间友好、贸易的影子

很早以前,兴凯湖畔就有一个中俄民间贸易通道,中俄两国人民通过当壁镇相互易货,互通有无。70多年前,这一带有一个叫“裕记火磨”的面粉加工厂,厂子的主人是3个闯关东的山东小伙子,他们在兴凯湖畔起家,经当壁镇将密山盛产的大豆(东北俗语,即黄豆)、苞米(东北俗语,即玉米)、“东北烧锅”(东北俗语,用玉米、高粱酿制的白酒)卖到俄国,完成了原始积累。又从德国经海参崴引进“大火磨”(当时以柴、煤为燃料的蒸汽动力面粉、稻米加工机器),创建了“裕记火磨”,生产的面粉享誉中俄边境,生意逐渐做到了北京、哈尔滨等地,这个坐落在密山半截河子(今鸡东县向阳乡)的面粉加工厂,不愧为密山早期民族工业的杰出代表。“裕记火磨”的鼎盛与衰败见证了民国、伪满两个历史时期密山的秋月春风和鼓角争鸣。

五十年中苏代友好宣传画(资料片)

一枚年(民国18年)的日历,是中国人在俄罗斯使用的,有中俄两种文字和中国的阳历、阴历和俄历

年10月,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黑龙江红色历程丛书之一《大火磨》记述的就是“裕记火磨”的故事,这是一部关于密山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作者是黑龙江籍作家陈少民先生。陈少民先生与笔者是忘年交,年元月,陈少民老师从珠江三角洲寄《大火磨》于我,令我如饥似渴,一周内看完了这部35万字的小说。陈少民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的师长,他写文章落必有由,他多次深入密山、鸡东实地考察,遍访当时健在的当事人,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后才落笔,《大火磨》涉及到的时间和事件非常真实,主人公张财和张富哥俩儿的原型就是山东小伙儿赵连春、杨兴东和毕月涛。大火磨的故事虽经陈少民先生艺术加工,但书中很多章节非常详实,完全可作史料。

年(民国9年)春,21岁的赵连春、19岁的杨兴东和17岁的毕月涛,三人从山东结伴儿背井离乡闯关东,路上三人海誓山盟,结为生死兄弟。他们辗转摸索到了兴凯湖边的当壁镇,发现这里沃野无边,又紧靠“老毛子”(东北人对俄国人的称谓),有很多俄国商人和关内的皮货商在此买卖皮货、喝酒(俄国人大多嗜好白酒)、住宿,头脑灵活的哥仨看出了商机。落脚后,他们从密山、宝清、勃利等地大量往当壁镇“倒腾”(东北方言,贩卖的意思)“东北烧锅”,纯粮酿造的“东北烧锅”,很受俄国人欢迎,他们不仅开怀畅饮,还大批往海参崴贩运,哥仨在俄国人身上发到了大笔“洋财”。

一年后,哥仨又办起了贸易货栈,取名“东元茂”,除了成桶、成吨、成车卖给俄国人“东北烧锅”以外,还将密山及周边地区的大豆、苞米运到对岸的海参崴,换回洋火(火柴)、洋油(当时百姓点灯用的柴油)、食盐、皮货、“畏大罗”(俄语译音,上大下小的铁皮水桶)、锹镐等生产生活用品,再卖给吉林府、依兰道和关内的老客。哥仨的财路越来越宽,他们还在附近买了大量肥沃的黑土地,租给闯关东的山东老乡和当地农民种植,再用租金收购他们的大豆、苞米卖给俄国人,生意越做越大,积累了大笔资金。

年(伪康德4年)俄国国家银行发行的卢布。当时在当壁镇也可以互相流通、兑换

只几年的功夫,当壁镇这个中俄民间贸易通道就发展成为车水马龙的贸易集市,当壁镇的繁荣,不仅吸引了俄国人和国内客商,法国、英国等西欧国家的客商也经常光顾当壁镇洽谈生意。聪明伶俐的毕月涛很快学会了外语,还结交了很多外国朋友。其中,最要好的一个丹麦人对毕月涛说:“种地不如搞加工赚钱,如果你感兴趣,可以给我60车皮(当时的火车是小火车,每个车皮为15吨)黄豆,我给你从德国换回一台‘大火磨’,能加工小麦和大米,准能赚大钱。”“老天爷!60‘瓦罐’(中俄边境对车皮的叫法)大豆?吨哪!这可不是小数啊!”哥仨一商量,“砸锅卖铁也要干!咱哥仨就是累吐血,也得把厂子“支巴”(东北方言,在此意为建设)起来!”他们拿出蓄存、卖掉“东元茂”凑钱买大豆、换火磨。这就是山东人的性格。

丹麦客商很讲究,还真把“大火磨”给弄来了。年(民国16年)冬,德国生产的火磨途经海参崴,又是轮船,又是火车,连拖带拉,几经周折才把“大火磨”运到了当壁镇。整个机器由主体部分、风筛、升降机、输送带等十几个部分组成,规模庞大,产量也很大。哥仨一合计,应该把火磨厂建在土地更多的平原地区,经过踏荒选地,最后决定建在幅员辽阔的半截河子。买土地、建厂房,并给火磨加工厂起了一个很吉利的名号——“裕记火磨”。哥仨面对这一堆“洋玩意儿”犯了难,安装、使用、维护都是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洋火磨’还得洋人‘鼓捣’(东北方言,意为使用),对!雇‘老毛子’干。”于是,他们花重金聘请了两位俄国技工,开始安装机器、调试生产。

据记载,年初春,“裕记火磨”开始生产面粉,生产能力很大,日吞吐量十分惊人,每个班可加工小麦60石(每石公斤),即公斤,出面率可达83%,日产面粉公斤。山东人实诚,哥仨把最优质的面粉以较低廉的价格卖给客商,由于管理到位,经营得法,很快站稳了脚跟,稳定了市场,面粉曾远销北京、河北、哈尔滨、牡丹江等地,年获利00多块“大洋”(民国时期官方发行的银币,俗称“袁大头”,也有东三省发行的银币,统称“大洋”)。

民国时期流通的银币,俗称“袁大头”

年(民国20年)“9.18”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东北;年(伪大同2年)1月6日,日本侵略军占领了东安省(密山)鸡宁县;1月8日,日军80余辆汽车开进密山城,密山当日沦陷。据《黑龙江省志》记载,这一时期,日军实行了“粮食出荷”、“粮食配给制”等卑劣手段搜刮、掠夺东北的粮食;年(伪康德7年)11月7日,伪满以勒令第号方案公布,粮(成品粮)谷(原粮)统治;年(伪康德9年)11月16日,伪满抓紧粮食出荷,并公布《农立品强制出卖法》,强迫我农民售粮,如果有人胆敢私自卖粮,就叫“黑市交易”,一经查出不但没收粮食,还将当成经济犯蹲监坐牢。

日本人发现“裕记火磨”后,强制征用了加工厂,日本人只给很少的加工费,“东洋鬼子”送多少小麦就加工多少,不准对外加工、买卖小麦、谷物和面粉。另在《鸡西市志》和《鸡东县志》查到,年,半截河也成立了“粮谷会社”,日本人专收老百姓手中的粮食,强令“裕记火磨”为其加工大米、白面,一部分作为军粮,富余部分源源不断地运回“东洋小岛”(日本国)。据考证,日军征用期间,“裕记火磨”每年只能加工半年小麦和水稻。往日机器隆隆、汽笛高奏、门庭若市的“裕记火磨”,变得十分萧条、冷落。俄国技工瓦西里死在了日军的拘留所里,另一名技工逃回了兴凯湖对岸的俄国。哥仨整日提心吊胆,象陪葬品一样,陪着“裕记火磨”度过了极其恐怖的5个春秋。

年1月,中共东北局进入东安(密山)地委开展工作。6月22日,光复后的东安省和密山县彻底解放。7月,中共东北局在密山建立巩固东北根据地,实行土地改革。“裕记火磨”又回到中国人民手中,由半截河区政府接管复业,改名为“向阳制粉厂”。到年,“向阳制粉厂”日产面粉40吨,年产值.1万元。

年5月17日,《鸡西晚报·大周末》刊发的《“裕记火磨”的沉浮与变迁》一文介绍:“年,在乔连科任厂长时,由于考虑到种种原因,决定把“向阳火磨”搬到密山。厂方及地方政府写了报告,打发统计员戴路去省里审批,同年,调来郝家屯农场拖拉机队30多名农工,协助拆除。”但据《密山县志》记载:年4月3日,向阳制粉厂搬迁于密山镇,改称为密山县制粉厂。同年,设备更新,日产面粉60吨,年产值万元。到了八十年代初,密山制粉厂日产面粉可达吨。

闯关东的哥仨从关内到关东,又闯荡到中俄边境密山。

“大火磨”从德国到俄国,又从俄国到中国密山。“裕记火磨”从民国到伪满,又从伪满到新中国。面粉加工厂从“裕记火磨”到“向阳制粉厂”,又从“向阳制粉厂”到“密山制粉厂”。期间经历了岁月的更迭、时代的变迁和硝烟与战火的洗礼。但是,“裕记火磨”这个我国东北中俄边境线上早期民族工业的代表,还是顽强地走进了新中国,跨入了新时代。

“裕记火磨”的故事已经渐渐远去,但“裕记火磨”却在中俄贸易史上、密山的工业史上写下了浓重而精彩的一笔。(文章来源:密山发布,图文/王永刚)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有什么偏方可治嘛
什么药治疗白癜风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