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教育故事,享受教育人生”。三尺讲台育桃李,一支粉笔写春秋。多年来,第一小学的教师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春风化雨,辛勤耕耘,用爱心点燃了无数梦想,用青春浇灌了颗颗幼苗,为祖国输送了一批批优秀接班人。在“喜迎十九大,七微创特色”活动中,第一小学党支部以“征集微故事”为平台,在全体教师中征集“我的教育故事”,通过讲述教育生涯中的感人故事,展示风采,彰显正气,凝聚精神,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献礼。 掬书泉的浓香,酿造独有芬芳 王德英 法国文豪雨果说:“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这话诚然不错,回想起来,我痴情阅读自识字时就开始了。 书意氤氲的日子 六岁开蒙,从此后,汉字成了最能激发我兴趣的工具。每期拿到订阅的《中国少年报》,我会铺在芦席上,先挑精彩的故事读,再读新闻,最后连中缝、边角、简讯一字不差地搜进脑海,一遍、两遍、三遍……张张如此。除此外,我还经常去找小朋友借书读。梅的老父亲对画本非常喜欢,在他的热炕头上,放着一只贴满了报纸和画报的小木箱,长约八十厘米,宽约五十厘米,高约四十厘米。这小木箱,应该算是我阅读经历中的最早“图书馆”,那里面的小人书足有六七十本。每次去梅家,我总缠着梅叫她把小木箱拿出来,让我翻看小人书。虽然觉得有些低三下四,但那腰低得值。梅的姐妹众多,她是家中最小的,四姐喜欢订阅《电影画报》和《故事会》,还有《辽宁青年》,我算是她这三本杂志的最大渔利者,这应该就是我得以迄今为止还敢拿笔写两个字,作几篇豆腐块文章的原因吧。 在那些时日里,我的最大感觉就是“渴”,一种书不够读,精神需求达不到满足的饥渴。也正因为这种原因,我成了作客同学家中的“癞皮”,每到一家一屁股坐下,捧着千呼万唤始出来的书目不转睛地咀嚼,全不管什么游戏的有趣、时间的早晚、饭是不是吃过、人家是不是烦厌。好象只要有书存在,就是整个世界在。因为书而挨骂、挨打的事当然也屡出不止,最后直到所有的人都服了我,连母亲也不得不停止她的“苛求”。正是这样痴迷地阅读,使我早早地了解到中外名著的只鳞片爪,如《岳飞传》、《杨家将》、达夫妮·杜穆里埃的成名作《蝴蝶梦》、《福尔摩斯探案》、《辛德勒的名单》等。 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幸运儿,从幼年始,成长的每个阶段都没有离开过书。 到了小学和初中,即是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们这所乡间学校却也以“大”以“新”闻名,因为我们的图书馆开放了。在这儿,我读了文字版名著《骑鹅旅行记》和《木偶奇遇记》,还有《福尔摩斯探案》。至于读了中师后,就觉得非常之幸运了。因为这所林业师范麻雀虽小,理念却新,阅览室、图书室按时开放,而且老师的态度也极为真诚。在这儿,我读到了一些经典著作,比如苏联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日本紫式部的《源氏物语》等。也是在这儿,我真正养成了读书、买书、谈书和写日记,甚至是信笔涂鸦的习惯。 毕业之后的十三年里,我回到了原来的那个人口三四千人的小山村。尽管没有书读,通讯与外界联系不方便,但所幸单位有一年一次性购书几千册花费几万元,目的是为了精神文明建设。结果这间在楼梯陡立的三楼舞厅的最里面,约有十平方米那么大的小图书馆,成了我们一干朋友的好去处。因了它,我和一些好书的朋友才得已在工作后接触当时较为流行的图书,像《穆斯林的葬礼》、《平凡的世界》及布老虎丛书等。有它的那段日子,其实就象菊花开过连时间也散发出沁人的芳香。 母校,这所在91年集中办学把中学撤并的小学,小小的图书室里居然积着众多好书。记得一个暑假,我一次就借阅了十几本散发着霉味的老书,加缪的《鼠疫》、《汤姆.索亚历险记》、《高老头》等。这些书当真有了历史,书旧得纸张泛黄不说,价格也便宜得惊人,往往仅一两毛钱。有些已经残破,却让人感觉它们依旧象陈酿的酒,岁月的流动丝毫不能撼动它们些微地位。 母亲每每聊起我小时吃饭时赖在人家里不回,三叫两叫也不归的情景总是又笑、又气、又怜,一脸的无可奈何和幸福。于是,当我在广东《师道》杂志第一次发表了最喜爱的散文《人生之碗》后,我忍不住骄傲地一字一句地把全文读给了大字不识一斗的母亲。母亲倚坐在已足有二十余年的被架子上(一种木质的放被子的架子),手里拿着为我的小小女儿缝补的棉裤,满意地听着我的叙说。时不时地,她还插两句话,询问文章中的主角的下落。其实那个时刻,我忍不住躲在炕角,举起书挡住我的脸,强抑着哽咽,因为有眼泪自脸上滑落。 现代书画家、美术教育家李苦禅说:“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年,我有了电脑,成功触网,认识了很多喜欢读书的师长、朋友,阅读的范围也因此渐渐扩大。除中外文学名著,我还阅读了少量的管理类图书,如德鲁克的《二十一世纪的管理挑战》;读了少量的名人传记,如《居里夫人传》、《徐悲鸿传》、《邓小平传》、《周恩来传》等;也读了戴尔·卡耐基的《成功之路》系列,拿破仑·希尔的成功学书。正是这些不同种类的图书,丰富了我的认识,激励我不断前进。 剪裁文字酿造独特芬芳 宋朝文学家苏轼有诗句:“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人生需要一个梦想,写文章是我自幼的理想。我是一个比较内向的人,没有太多的想法,只是想通过文字书写自己的心声。我书写文字的日子,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读中师时开始。那时,我们几位爱好写作的同学,参加了校文学社,一起去牡丹江市里,听一位诗人的讲座。平日,写好的诗歌、散文也互相交流。年,我的短篇小说《官“倌”相护》获得《大森林文学》征文优秀奖。年,我有一篇散文发表在《辅导员》下半月刊,年我任《辅导员》下半月刊特约编辑,暑假到北京《辅导员》下半月刊编辑部工作了一个月。、5年,我担任《成长》文丛编委;年,我任浙江古籍出版社《分级阅读文本四年级下册》副主编;年,任《名师教你学写作·同题异趣》编委;年任《七彩同步作文训练》北师大三年上、六年上及西师大四年上,和语文S版四年上编委。在教育教学工作之余,编辑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家长、教师的文章,结识了很多有见识的朋友。 孔子说:“朝闻道,而夕死足矣。”作为教师,更需要“海纳百川”的谦抑,虚怀若谷,不断汲纳中外典籍的精华,吸取他人经历的智慧,丰富自己的人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世界,眼界就会更高远些,不再局限于眼前蝇营狗苟的事儿,所思、所想、所谈的事情就拥有了更为真切的价值,往往能够从些微小事儿看出些内涵来。因而,我从孩子幼时就写《育女手记》,前后记了几十万字,这些观察日记,既生动鲜活地记录了我们的生活,也让我学会以“成长”思维接纳孩子、悦纳孩子。年,我把这几年的日记,整理出32篇家教故事,收录在福建教育出版社、陈兴杰主编的《名师教你做父母》三四年级版中。 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成长,每一次思考都会引起思想的蜕变。年,我们局的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可怎样上新课程理念的课却是疑问。我在那一年承担了林业局接受上级检验的数学公开课,但是,怎样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怎样上一堂充分体现数学思维的,适宜于学生成长的一年级数学应用题课,却成了难题。思想转不过弯来,就从阅读中找,恰好我在牡丹江一位研究幼儿教育的同学为我指明了方向。她告诉我说,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的理念,非常适合儿童的成长,老师站在儿童的背后,静静地观察,顺势指导孩子,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在她的指点下,我阅读了蒙台梭利的《有吸收力的心灵》和《童年的秘密》两本书,慢慢转换观念,认识到平日以自己主讲的教学,缺乏对学生思考的尊重,只有放下身段,让孩子去发现,去成长,孩子才会迅速成长起来。改变理念后,年我成功地上了一节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全局示范新型课,得到了在场专家和同仁们的好评。 良好的阅读习惯,使我保持着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拥有极强的求知欲。几十年来,阅读已经成为我的一个基本习惯,阅读图书,阅读网络文字,阅读新闻,甚至于阅读大自然,阅读社会百象。在不断阅读的过程中,我的思想越来越宽广,所观察的面,侧重于的点,渐渐有别于其它教师。这十余年来,我陆续撰写了几十篇教育论文、教育散文、教育杂文,发表在《中国教师报》、《现代教育报》、《江苏教育报》、《青年教师》、《教师博览》等各报刊杂志上;在阅读中外经典著作后,撰写了近百万字的读书笔记;生活不再是枯燥无味的,每个转侧都可以看到斑斓的春光,人生散文也成了我撰写的一个方向,数年来,也有很多发表在《师道》等杂志上。 几年来,由于一直坚持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从事语文教学,使我与学生共成长。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的作文水平提升很快,先后有十余位学生撰写的作文发表在一些报纸杂志上,年4月徐春阳的习作《英雄闹闹》被集在我的习作指导文《真情流露内涵深刻感人至深》发表在《少年智力开发报》上;年11月作文指导赵嘉《东北的春节》,被集入习作指导文《角度新颖内容丰富多彩蕴涵深刻》,发表在《少年智力开发报》;年4月杨凌云的《祖国的明天更美好》演讲稿,集入我的作文指导文章《激情澎湃的演讲稿,引人深思》中,发表在《少年智力开发报》上。年5月15日,我指导林心怡写的端午节征文《记忆总难忘》,发表于《黑龙江林业报》上。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读书是个慢活儿,就像轻啜绿茶,在慢慢地浅酌慢品的过程中,书香一缕缭绕心头,滋养了我的人生。年,我被推举为东方红林业局文学协会副主席,参加虎林诗词联协会,成为虎林晨风网站的小说版的版主。年,我加入鸡西作家协会,成为鸡西市作家协会会员。阅读也是一种行走,一路行来,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学者大家,用他们丰沛的学识、超凡的智慧、典范的品格丰饶了我的生命;一路走来,富饶的黑土地上的山山水水、父老乡亲,用他们那宽广的胸怀、纯朴的气质滋养着我的生命。 站在历史的地平线上,每个生命都焕发着独一无二的风采。我不过是沧海桑田中一粒微尘,只希望用满溢的书香浸润生命,熔铸出一颗赤诚的灵魂,讴歌黑土地上无数朴素自然的百姓;只希望用微小的文字,剪裁出一篇篇真诚的文章,书写生命中感动过我的无数普通的灵魂。希望那些尘世中,最为普通平凡的劳动者,永远生活得幸福健康,快乐地感受生命中最美丽的存在。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