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头而望昔日追忆 ——鸡西文化娱乐空间的历史变迁 刘维斗(黑龙江鸡西) "有过多少往事,仿佛就在昨天……"。 今天提起工人文化宫和工人俱乐部的名称,不言而喻,姓“工”。90后、00后的一代人比较生熟,对50、60、70、80年代的职工来说,那是他们学习、娱乐的重要文艺场所,他们在那里共同度过了美好的时光,浸淫着深厚的地域文化情怀,被誉为“人民之家”和“工人之家”的美称,这个“家”是几代人的记忆犹新,是抹不掉、无法忘怀的风采记忆。我是土生土长的鸡西人,我的家乡是有山、有水、有文化、有名人;有众多的文化娱乐场所,还有美丽的故事与传说。我对鸡西地区文化娱乐场所就像对自己的脸一样熟悉。几十年间,我曾带领着鸡西京剧团、评剧团走遍了鸡西所有的文艺演出场所。也曾陪同省内外上百个专业剧团,在全市文化娱乐中心、剧院、影剧院、文化宫、俱乐部巡回演出过。 鸡西春天的花开,秋天的飞叶,夏天的晨曦,冬天的落阳,春夏的交替,秋冬的复归。鸡西人的文化生活形式也随着文化娱乐空间的变化而适应着。 我可以自诩地说,鸡西的每个角落里的大小剧场,都留下了我的足迹和身影。今天我就穿越时空,细细地梳理一下,寻找鸡西人在那段时光里的快乐影子,追忆鸡西地区文化娱乐空间几十年间的衍变及嬗变的过程。 一、中国文化娱乐场所的衍变 中国文化娱乐演出场所,是与中国戏曲的发展而相伴相随的。文艺演出场所是娱乐文化的载体,场所文化也是经过了较长时期的衍变过程而形成的。最早的文艺演出场所叫“看棚”或“乐棚”;后来在不断发展中又叫“瓦舍勾栏”;再后来又叫“茶园”、茶楼、“戏园”;等到四大徽班进京后,形成了京剧,开始叫“戏园子”;20年代改为“戏院”;解放后改为“剧场”。年中国第一个新建的剧场是“北京天桥剧场”。一个小小剧场的嬗变,传来了一串串久远的历史脚步声。 建国以后,文化宫和俱乐部是全国各地方重要的文化娱乐活动场所,目前全国大约有文化宫、俱乐部个(政府注册)。文化宫最早源于英国贵族活动的场所,十月革命胜到后,在全苏联开始建设工人文化宫和俱乐部,圣彼得堡和托斯克城建立起第一座工人文化宫。新中国成立后,一些文化艺术机构的设置与名称,多是照搬苏联的建制。年5月1日,北京将有历史的紫禁城太庙改为"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毛泽东主席亲自题写匾额。郭沫若题诗:"昔为帝王庙,今作文化宫",从此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工人文化宫建设的高潮。同年,天津将原来意大利回力赌博场改为“天津市工人文化宫”。同年,上海市将原來跑马场的东方饭店改为“上海市工人文化宫”。东北解放较早,在各地也建起了各式各样的工人文化宫和工人俱乐部。其中哈尔滨最为著名,最早兴建的文化宫是年建的折中主义建筑风格的哈尔滨铁路文化宫。年11月5日在南岗建造了欧式风格的哈尔滨工人文化宫。在南岗又新建了文艺复兴建筑风格的少年宫。在道里松花江畔又兴建了欧式的青年宫和中式的友谊宫。这些建筑都是地处城市最好的位置,是哈尔滨标志性的文化建筑。文化宫属于工会管理;青少年宫属于共青团管理;剧院、影剧院属于政府文化部门管理;俱乐部属于企业管理。我国第一个俱乐部是年4月9日成立的长辛店工人俱乐部。 鸡西是百里煤田,百里矿山,全市有十二座大型国营煤矿和众多的地方煤矿。每座煤矿都建有一处可容上千人的大型俱乐部,是为职工提供学习、娱乐、福利的地方。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化运作机制的更替,文化娱乐方式也走向了多元化的道路。曾经感动着鸡西人的文化娱乐场所,在几十年间不停地发生着变化,职工的学习和乐园,青少年文化乐土和艺术摇篮文化宫、俱乐部也在不停的嬗变着。今天我从鸡西最古老的文化演出场所,百年八角楼戏院开始慢慢地述说着往日的特别记忆。 二、鸡西文化娱乐场所的嬗变 说句实话,我对鸡西地区每一个文化娱乐演出场所,既非常熟悉,又感觉陌生。熟悉是因为我四十年来不停地行走在通往剧场的路上;陌生是因为我离开家乡近二十余载,通往剧场的路我已记不清了。好在历史烟尘散尽的今天,在我的眼前突然又浮现出几十年前家乡的每一座剧场、文化宫、俱乐部的倩影,老舞台、旧印象,好心情、忆情缘,光影流转,尽在如此。 我最早接触的是鸡东平阳镇八角楼。那是五十年代初,八角楼是由镇里的啇会出资,仿北京天坛的样式建造而成的八角楼。八角戏楼是伸出式舞台,三面看戏,楼上有豪华包箱,在这里我看过连台本京戏《金鞭记》;在这里我小时候和李景忠联袂演出过《两只老虎》;在这里我看见过土改工作队召开土地改革和批斗大会;在这里我曾和宋志辉先生带领鸡西京剧团演出过《墙头记》。八角楼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艺术圣殿,是鸡西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标志。多年前县镇两级政府投巨资,修葺一新,使八角楼重现了当年的英姿风采,给人以透彻神秘之感,八角楼犹如一位风烛残年的百岁老人,在讲述着戏院里发生过的、演绎过的动人故事。在平阳镇还有一处更受老百姓喜爱的文化场所,那就是远近闻名的东大庙民间庙会。每年都举办几次,庙会也是文化盛会,热闹非凡。有测字的、卜卦算命的、有吹糖人的、拉洋片的、有卖狗皮膏药、大力丸的,有卖十三香的、有玩杂耍的、唱嘣嘣的、有卖特色小吃的,还有剃头的、跳大神的……每封节日,在学校操场还放映露天电影,一块银幕栓在两棵大树或兰球架上,银幕下放一个大喇叭,一连放映几部电影,我最早看的是《钢铁战士》和《白毛女》。我有时还跑到镇上的大车店里,坐在南北通炕上看二人转《大西厢》、《马前泼水》演出。在五十年代里,乡镇都有一处简易的露天文化演出场所。 我在五十年代初到六十年代末是在鸡西一中度过。每个学期都交块八角钱的文艺活动费,学校不定期组织学生集体到剧院或俱乐部看戏看电影。当时市里把火车过道南和道北分成两片地域,两片观众组成不一样,北片喜欢戏曲,南片喜欢话剧和音乐歌舞。道北片以鸡西评剧院,后经几易其名,更名为工农兵剧院、中兴影剧院、鸡西影剧院,五、六十年代是鸡西京剧团、评剧团的排练演出的剧场。这座剧场有一位名气很大的人,是一位收票员,大家昵称叫他大老左先生,他为人热情、直爽、他伴随着这座古老的剧院,走完了他多彩的艺术人生。我们学校在这里观看过市评剧团演出的《百丑图》和《金沙江畔》。鸡西评剧院剧场(中兴影剧院),还接待过许多外地的戏曲剧团,八十年代中期,以白淑贤领衔,由胡龙胜院长和剧作家王毅带队的黑龙江省龙江剧院,首次在鸡西评剧院(中兴影剧院)演出《荒唐宝玉》、《花木兰》。因胡龙胜是从鸡西京剧团走出的,又是我的好朋友,市演出公司积极为龙江剧团跑前台,组织包场,这也是鸡西观众第一次欣赏到龙江戏艺术。鸡西评剧院(中兴影剧院)接待过多位全国著名的京剧名家演出,鸡西评剧院是鸡西地区最古老的戏曲剧场。火车道北片还有一些大企业的俱乐部,多以放映电影为主,只对内部职工服务,不对外开放。东边有发电厂俱乐部、供电局俱乐部、市建筑公司俱乐部、北边有铁路俱乐部,主任高学武,(后改为铁路文化宫),西鸡西车辆段内部俱乐部、铁路文化宫曾接待过侯跃文、石富宽中国铁路文工团内部慰问演出。鸡冠区政府东侧的是鸡西工人俱乐部,主任刘克剑,属市总工会管理,曾接待过哈尔滨歌剧院歌剧音乐会和牡丹江地区民族歌舞团演出的《哑姑泉》。北片还有一处改建的商业俱乐部,主任薛存发,年曾接待过以郭颂、于曼珍为领衔的黑龙江省歌舞团首次来鸡西演出。还有两处专放电影的剧场,一处是属于鸡西曲艺团的光明电影院,六十年代初接待过剧团演出,鸡西市民间艺术歌舞剧院在这里演出过《刘三姐》、《红湖赤卫队》和程显奎改编的《赵盼儿》,后来变成了光明电影院了。另一处是靠儿童公园南侧,属于鸡西市电影公司的河滨电影院。还有属于鸡西曲艺团的老北市场里的说书茶社和祥光路曲艺团的书曲茶社,以说评书,唱大西河大鼓为主,一天早、午、晚三场,有时也演二人转和拉场戏《二大妈探病》、《红月娥做梦》。评剧大师刘兰芳就是从这个茶社走向全国的。 火车道北片还有两处露天文艺演出场地,一处是河滨公园(后改为动物园),一处是儿童公园,每年由市演出公司外请吴桥马戏大棚,上海飞车团等露天演出团体在河滨公园演出。儿童公园还邀请鸡西评剧团乐队来园举办周末游园舞会,曾邀请笑星潘长江来园献艺,轰动鸡西城。 鸡西市区火车道南片,是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四大机关,鸡西矿务局,高等院校,文化、卫生、体育及演出场所集中的地方。在上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里,是这片文化娱乐场所发展的最好时期,以鸡西矿务局俱乐部为文化活动中心,开展全市性的文化娱乐活动。矿务局俱乐部地处南山最佳地点,整个建筑呈窑洞、车箱长筒形状,冬暖夏凉,是一座空间宽敞和宏伟大气的建筑,是全省一流的俱乐部。俱乐部门前悬挂着巨幅电影、戏剧予告宣传版,一幅幅吸引眼球的宣传画,给俱乐部增添了几缕华丽的色彩,俱乐部的整体给人以巍峨壮观之感。剧场的设备完善先进,工作人员配备齐全,资深的电影放映员梁影师傅,高水平的美工刘影先生,善于管理的梁振国、万东主任。听梁师傅说早年放映电影是手摇的,每秒摇13至20格。矿务局俱乐部设有图书馆、展览厅、游艺室、排练室、完整的舞台蝴蝶大幕、边幕条、横幕条、吊杆及灯光,电动与手摇两用的紫金色的可对开可上下开启的丝绒大幕,剧场座席是红色单体翻板椅,东侧走廊是休息室,小卖部,西侧走廊是男女公厕,高级的水磨石地面光可鉴人,双座机电影放映室,三遍铃响,灯光渐渐暗下来,正片之前,多用幻灯片打些口号及注意事项,先放映新闻简报,之后开始放映正片。你要来晚了,手持电筒的服务员小心翼翼地送你对号入座。俱乐部还有深阔的后台、两侧有附台,美工室,电工室,大型化妆室,还有可容几十名演奏员的乐池,伴唱的演员也在乐池里,消防设备齐全。剧场大厅墙壁呈粉黄色,璀璨的灯光映照下,剧场内金碧辉煌。楼上楼下可容观众人以上,特别适合演出话剧和大型音乐歌舞晚会。这里是原鸡西矿区文工团排练演出的剧场,鸡西观众就是在这个舞台上欣赏到鸡西矿区文工团演出的《秋海棠》、《雷雨》、《小二黑结婚》、《以革命的名义》、《锦绣花巾》等几十台中外名剧;市里的话剧团、京剧团、评剧团常年在此演出;这里还是市、矿一级重要会议的召开场所;是全市和矿区文艺汇演的开闭幕式的中心场地;是接待省内外及国家级的大型文艺团体的场地,中国煤矿文工团曾在这里演出过大型神话剧《宝莲灯》。矿务局俱乐部直属鸡西矿务局总工会,由梁振国和万东先生全面负责,鸡西矿务局俱乐部还有对矿区各厂矿俱乐部文化活动的指导义务。鸡西矿务局俱乐部既演戏又演电影,常年的文化娱乐活动不断,是矿务局职工福利体现的重要阵地。俱乐部折射了几代矿区人的精神文明建设的缩影,承载着矿区几代人丰富文化生活的展开。俱乐部的电影票实行月票制,每看一场电影在收票处,收票员用打孔机给月票单上打一圆孔,像进火车站剪票一样方便,看一场电影平均五分钱。矿务局俱乐部还成立了鸡西矿务局业余京剧团,排演过《李闯王》等大型京剧。矿务局俱乐部还成立了鸡西矿务局业余文艺演出队(昵称局小队),深入矿井基层慰问演出,曾代表鸡西矿务局赴省内外慰问演出。矿务局俱乐部右侧道下,有一处局露天兰球光球场,平时举行兰球赛,纪念性节日里举行歌咏比赛。当市里新建一座大型文化娱乐中心以后,鸡西矿务局面临整体关、停、并、转重新组合的局面,一些俱乐部公益让位逐利,不可逆转的背后原因比较复杂,一些俱乐部的内涵被商业气息所掩盖,颇有繁华落幕之感。厂矿工人俱乐部也都渐渐地退出了历史舞台,穆棱河以北的有几座煤矿俱乐部陆续拆掉了,有的打破孤岛运行,建起了综合的多元化的文化活动中心,这也是文化娱乐场所发展的必然!老俱乐部、老文化宫虽然冷清了,但在鸡西人的心目中仍然还在那里屹立着。工人文化宫、职工俱乐部为鸡西的发展做出的积极贡献和带给鸡西人们的欢乐是铭记于心。我记得鸡西矿务局俱乐部鼎盛时期,在七十年代中期,我正值我在插队落户日子里,与全市干部集体昼夜观看《山本五十六》、《日本海大海战》和《啊,海军》三部电影,需带干粮半夜观看,那场景至今还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由于矿务局俱乐部的影响,也带动了火车道南片各企业厂矿俱乐部的发展。位于市中心区鸡西煤矿机械厂俱乐部,位于南边的局机电厂俱乐部,矿业学院俱乐部,工具厂俱乐部,卫校(原技校)俱乐部、队俱乐部,基本都是服务于本单位职工。有的俱乐部局部活动也开始对外开放,如放映电影和举办舞会。在市中心广场新建了鸡西工人文化宫和青少年宫,文化宫成为职工學习的学校和文艺的乐园;青少年宫成为儿童知识的殿堂和艺术的摇篮。青少年宫主任高文健,他在青少年宫多次举办了少年儿童艺术比赛,特邀高云、刘维斗、刘晖等人任评委,今天回忆起来还是感叹青少年宫的建筑和活动是那么美丽。 改革开放促进了文化市场的蓬勃发展,文化市场演出也出现了异常活跃的局面,黑龙江省掀起了兴建大型剧场的热潮,哈尔滨新建了北方剧场,牡丹江新建了新华影剧院,鸡西也很快地建成了鸡西市文化娱乐中心,多位座席,豪华型皮椅,先进的舞台灯光设备。十几道吊杆,先进的灯效控制系统,宽深的后台与附台,是鸡西有史以来最漂亮、最先进、最舒适的剧场,是鸡西文化设施的标志性建筑,"文化娱乐中心"六个大字镶嵌在门前的上方,透出了宫殿式的气派与辉煌!这里也是鸡西话剧团的排练及演出剧场,这里吸引了省内外专业文艺团体和一些名星大腕前来登台献艺。著名影星刘晓庆,一天连演五场。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演出《岳飞传》,候宝林相声大师演出的传统相声,一票难求,万人空巷。中央民族乐团,黑龙江省歌舞团交响乐团演奏的《蓝色的多脑河》、《北京喜讯到边寨》、《拉德斯基进行曲》等中外名曲,受到了鸡西观众一致好评。特别是延边歌舞团在文化娱乐中心的演出,场场爆满,鸡、密、虎的朝鲜族观众是挈妇将雏连看几场,延边歌舞团是近十几年来最受鸡西观众欢迎的剧团。为了改善市文化娱乐中心的周边环境,在剧场前文化广场建起了一排排塑料的小白房子,小房子门前是一堆堆的煤炭和堆砌物,瞬间几十家小饭馆、小作坊、小食杂店、小烧烤店开张营业,昼夜烟雾缭绕,嘈杂声震聋发馈,一座美丽宽阔的文化广场变成了热闹非凡的食品一条街了。也不知又过了多久,为净化文化广场的环境,一夜间塑料房消失了。不久又建起了一尊尊人物雕塑,给人一种说不清的艺术感觉。不知又过了多久,又是为了什么,雕塑小品群像也不见了,此时此刻我内心不由想起了市文化娱乐中心刚建成的时候,文化娱乐中心的文化广场是那么宏伟宽敞,灯火辉煌;从剧场里传来的丝竹檀板声,悦耳悠扬。今天这里好像是黎明静悄悄。当今各地的大型文艺演场所都在转变着,都在开展多方位的文化娱乐服务活动,鸡西市文化娱乐中心当然也在转变中。当年我也参加了文化娱乐中心的建设工作,也操过心、出过力、流过汗、也收获一份喜悦与快乐!在鸡西市文化娱乐中心的周边也有几处群众文化活动场所,在文化娱乐中心东侧有一个室内体育馆,市里也时常在这里举行歌咏比赛大会。市群众艺术馆二楼展厅也开过舞厅,在这里也录制过鸡西第一届自办的春晚节目。在鸡西评剧团旧址处也有一座著名的舞厅,听说市区里举办过舞厅的几处场所也都不见了。以上这些过往的印忆,是几十年间鸡西地区几十家文化娱乐场所的发展变迁的过程,是很久以前我眼中的记忆,今天也可能真的变成了往事永远的记忆了。 鸡西地区文化娱乐空间很大部分是分佈在百里矿区。全市十二座大型国营煤矿和众多的地方煤矿,每座煤矿都建有一个颇具规模的俱乐部。各矿基本都叫俱乐部。其中有悠久历史,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几处俱乐部:滴道矿大半道俱乐部、滴道矿河北俱乐部、滴道矿暖泉俱乐部,还有个滴道矿史展览馆,一些专业剧团都曾在大半道和河北俱乐部演出过。在滴道矿里还活跃着一个著名的俱乐部,那就是滴道洗炼厂俱乐部,在这里举办过矿区和滴道区的文艺调演,俱乐部主任叫孙学胜。滴道矿三座俱乐部总负责足孙学敏主任。二位孙主任是亲兄弟。一位是我中学的校友,一位是我的好朋友。鸡西市区火车道北片还有城子河矿俱乐部、大通沟矿俱乐部,年4月我插队落户大同大队,为生产队创排了女声表演唱《山山水水红旗飘》,永台插队干部孙人乐为永台大队排练了午蹈《红色娘子军》,参加了在大通沟矿俱乐部文艺比赛,获一等奖,这也算是我为农村文化活动献出的一份力量吧!大通沟矿俱乐部是新建不久,条件不错,比一些区县俱乐部要好得多。北片还有正阳矿俱乐部、杏花矿俱乐部、东海矿俱乐部、矿务局建材总厂俱乐部、麻山矿俱乐部。 在鸡西市区南片的煤矿俱乐部有:大恒山矿俱乐部、资格很老,成立过业余剧团,演过一些大型传统戏曲剧目。小恒山矿俱乐部,也涌现出了许多像娄德平、魏志平等一些文化艺术名人。平岗矿俱乐部也培养出了全国第一届《超级女声》比赛冠军安又棋。穆棱矿俱乐部建的最早,设备最全,俱乐部的业余剧团水平在鸡西矿区也是数一数二的。石墨矿俱乐部,咸场矿俱乐部,磷矿俱乐部。二道河子矿俱乐部,是一座新建全仿鸡西矿务局俱乐部样式的建筑,鸡西话剧团在复排《秋海棠》话剧时,由姜海青导演、方海清主演,彩排就是在二道河子矿俱乐部进行的,市、矿主要领导观看了演出,並接见了全体演职员,二道河子矿俱乐部是全市一流的俱乐部。还有張新矿俱乐部,立新矿俱乐部,鸡东矿俱乐部,新开发的新发矿俱乐部。荣华矿俱乐部,盛和矿俱乐部等,鸡西百里矿区素有“春满矿山花似锦,天轮飞转歌飞扬”十二大国营煤矿俱乐部之美誉。 每次全市举办《煤城音乐会》时,各矿都组成强大的演出团参加比赛,矿区代表队占全市汇演的半璧江山。有时矿区举行职工文艺汇演的精彩成度都会高于全市文艺汇演的水平。 鸡西地区除市区和矿区外,还有六区三县市的文化娱乐活动场所。六区与各矿很近,所以各区的剧场、俱乐部都比较简陋。鸡冠区只有一个政府礼堂;城子河区俱乐部比邻城子河矿俱乐部,经常与城子河矿俱乐部联合举办一些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滴道区俱乐部是一座年久失修的老剧场,以放映电影为主,每年也接待市里和外地剧团演出;麻山区俱乐部比较破旧,离麻山矿俱乐部较远,基本没有接待过专业剧团的演出;恒山区俱乐部是以放映电影为主的老剧场,时常也接待过剧团的演出,还有一家书曲茶社;梨树区俱乐部也是年久失修的中型剧场,与区文化馆在一起,接待过一些外来剧团的演出。全市各区的俱乐部均由区文化馆"负责管理。 鸡东、密山、虎林三个市县的文化娱乐场所由县市文化主管部门管理。在八、九十年代,三县市的文化设施有长足的发展,各乡镇、农场都建有一座达标的俱乐部,村屯都建有俱乐部或文化室,在年鸡西市被文化部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市,全国边境文化长廊先进单位的评比中,说明了鸡、密、虎三县市文化娱乐场所在硬件的建设上,达到了国家的标准,为鸡西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市县做出了重要贡献! 鸡东县所在地原是鸡西市一个乡,文化设施较差,只有一个能放映电影的小剧场,免强可以演出二人转。鸡东建县以后,政府投巨资,先后新建了鸡东县影剧院、文化宫、剧场、各级俱乐部,还拨几十万专款重新维修了八角楼戏院,目前鸡东县文化演出场所走进了全省的先进行列。 密山市的文化演出场所基础好,比较完善,当年王震将军指示建造了一座崭新城堡式的密山剧院,在全省也是数得上的标准大型戏曲剧场。密山市还修建了文化宫、俱乐部等文化演出场所,各乡镇农场也都建有多功能的俱乐部或剧场。 虎林市原先有一座为市文化馆使用的小剧场,市政府投资新建了虎林文化娱乐中心;虎林文化产业中心;虎林文化演出中心,各乡镇也新建和维修了俱乐部等文艺演出活动场所,以虎头要塞为重点,与旅游相结合,开展多种多样文艺演出活动。 俱乐部这个名词,是日本人英文的音译,音、形、意三方面都是绝佳的选择,中国沿用至今。从俱乐部诞生那一天起就属于工人,属于人民,冠以工人俱乐部和人民俱乐部的名称,全世界都公认,都在运用。中国经过五、六十年的变迁,俱乐部的涵义在逐渐地发生了变化,“工人”和“人民”的名称渐行渐远了,工人文化宫里没有工人,文化宫里没有文化,当今的文化宫和俱乐部,重新冠以“恒大足球俱乐部”、“国安足球俱乐部”、“金石滩高尔夫俱乐部”、“观澜高尔夫俱乐部”新的名称。北京第一家会馆"皇家俱乐部“在年成立了,年北京又成立了会员制的“长安俱乐部”、“京城俱乐部”、"青岛健身俱乐部"等等,一时间俱乐部成为了豪华型的、奢侈型的、是富有者的少数人的休闲会所。那么大众的“学校与乐园”又在哪个角落里呢? 一个文化娱乐场所的建筑,承载着一座城市的历史记忆,随着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而变化着。至年全国演出场所从9万个减到7.8万个,减少1万个。鸡西城市在变化中,鸡西的文艺演出场所也在变化中,有的已改换门庭,有的虽然还存续,已是名存实亡了。年我回鸡西探亲,漫步在市内我熟悉的几处文化娱乐场所,发现铁路文化宫拆掉了;供电局俱乐部没了;青少年宫电影院没有了;市建公司俱乐部也没了;矿务局机电厂俱乐部也没了;商业局俱乐部也早就消声匿迹了;矿务局俱乐部更早地拆掉了;卫校俱乐部变成了黑龙江技工学院的礼堂了;鸡西评剧院(中兴影剧院)变成了灵峰大药房了;河滨电影院改为俄罗斯大剧院,专卖家用电器了;文化娱乐中心还在静静地修葺中。还有一些非常熟悉的古老小巷道也消失了;一些有感情的老房子也消失了;一些老字号店铺也关停了;一些特色小吃也不见了踪影。人们走在宽敞的马路上,人们住进了崭新的楼房,人们走进了酒吧、咖啡屋,心情多一份愜意与思考,那么鸡西人吃饱了喝好了,又去哪里去听戏看影呢?当鸡西人心中的标志性建筑正在逐渐地消失的时候,此时此刻浪迹他乡的鸡西一位古稀老人,我是痛心疾首,心情更是几许复杂、几许无奈、几许郁闷、几许不解!重拾戏院、影剧院、文化娱乐中心、文化宫、俱乐部的往日,依然十分地怀念鸡西地区那些文化娱乐场所曾经的无比辉煌。我记得,很早很早以前,当你走出鸡西火车站时,一眼就能看见一块闪光的巨大煤块屹立在站前广场中间,这是鸡西城最早最有名的城标,不知何时消失了;还有鸡西年建市的标志,那高丛入云的中心塔被一根灯笼杆代替了,这些不能复制的城市标志已成为了鸡西人的永远记忆。当今鸡西还有几处值得记住的城市标志,一处是四通八达的”盖式"人行桥;一处是高高的发电厂冷却塔;一处是矿区最早的穆棱矿俱乐部;另一处是平阳古镇百年的八角戏楼,他们还存在人们的视野里,还在风雨中顽强地挺立着…… 期盼风光不再的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丰裕的文化空间——文化宫、俱乐部、影剧院早日回归给社会,回归给人民!重新冠以伟大的“工人”和“人民”名称的光环!让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娱乐空间,在奔腾的鸡西大地上重现曾经的辉煌! 刘维斗?5?1于广州 作家档案 刘维斗,昵称斗爷,年生于鸡西市鸡东县平阳镇。年参加文化艺术工作,副高职称。曾任鸡西市群众艺术舘文艺部,创作部主任,党支部书记。任刊物《新芽》,报刊《鸡西文化通讯》,《艺术窗口》副主编。市艺校校长,市演出公司经理,市京剧团书记兼团長,市评剧团书记兼团長,市文化局文化科科長,艺术科科長,办公室主任。鸡西市剧协副主席,市音协常务副主席,省音协理事。创作发表歌曲余首,其中《毛泽东思想放光芒》,《读书要读毛主席的书》,《歌唱解放军》,《歌唱矿山五大员》,《山山水水红旗飘》,《咱村妇女有志气》参加年哈夏音乐会,选入创作歌曲集出版发行。歌曲《公社的山河咱亲手绣》被中央电台选用。为鸡西话剧团的《煤海朝阳》谱曲,年参加省专业剧团汇演。参加午蹈《硬骨头採煤队》的音乐创作,拍成纪录片全国播放。发表文化论文,文艺评论文章近百余篇。被列入《中国当代文艺家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 顾问:卢伟光:作家《鸡西矿工报》副总编辑 孙文斌:小说家 沈晓密:散文家 秦萌:《北方时报》“乡雪版“”编辑 郭亚楠:作家《创业者》杂志编辑 鄂俊光:《龙煤风采》杂志编辑 于浩:《龙煤专刊》副刊编辑 白雪:作家 张磊晶:作家 主编:瑞雪制作:腊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