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書茶社,说尽天下事——回忆鸡西书场茶社里的记忆 黑龙江鸡西刘维斗 斗爷的家乡黑龙江鸡西,在刚解放时,大大小小的听书喝茶的书茶社,遍布乡镇矿区,可谓“十里洋场奇事多,鸡西茶舘数不清”。一些著名书曲艺人,从全国各地来到了鸡西入夥曲艺团签约演出,他们负鼓携琴,说书亮艺,以艺会友,座無虚席。当时的书曲茶社成了鸡西市民文化娱乐的不可缺少的场所。以鸡冠区祥光路曲艺团旧址的说书舘和原北老市场里的说书场最为活跃,经常有外地来的新角打炮。这些书场也是斗爷少年时常去听书的地方,斗爷愿意听评书,不喜欢大鼓,因为大鼓唱起来,书不走道,没意思。茶舘与书场一脉相承,茶舘给人以生活灵气,书场则将这种灵气升华到一种艺术境界。 茶舘称呼各地各异,特别是一些南方大城市,多以楼,舘,园,阁,社,肆,居,轩称之。古时对书茶社就有“绕楼四面花如海,倚遍栏杆仼品题”之描述,成为文人雅士富绅阔少的流连之地。在鸡西的一些闹市街巷里,在矿山的工棚区里,有书茶社二十几处。俗称“老虎灶”,又叫“热水店”,一些走街串巷的箍木桶的,修伞的,磨剪子,铲菜刀的,锔碗补锅的,摇波浪鼓的,收破烂的,挑肩箩的手艺人,小商小贩都是书茶社的主要观客。每人一壶茶,再配只瓷杯或几个人同饮一壶茶。在茶社里正面靠墙处,搭一个不太大的木台,门口挂一块黑板,写上说书艺人的名字和所说的书目名称。说书人無论冬秋春夏,都穿長衫,手执折扇,端坐台上。一张带桌围的方桌,说书开讲时,醒木拍案一声响就算开书了。说书表演形式有单人评书,有西河,东北大鼓,有河南坠子等,演唱多是男女搭档,用三弦,坠胡伴奏。女艺人唱时是薄施脂粉,身穿旗袍,行腔是笑语轻侬,伴奏是流水潺潺珠撒玉盘。时不时响起了掌声与叫好声。茶社与说书艺人是三七分成结帳。艺人说的书目多是長枪袍带,公案侠义,神仙鬼怪之类的,如《杨家将》,胡家将》《薛家將》,《大小八义》,《雍正剑侠图》等,也有说现代评书的。一般正书之前先说唱一段应适的小帽。 文革中书场茶社解散了。多年后,由于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红遍大江南北,全国出现了评书热,上百家电台播放,播放时到处都是万人空巷的情景。从鸡西曲艺茶社走向央视评书联播的刘兰芳和安贺祥为家乡添光爭彩。后来有十年光景评书仃播了。取尔代之的是”新说书时代“出现,以央视百家讲坛为平台的一大批专家,学者,教授,纷纷走出了课堂,又纷纷地走进了央视大午台,以说书人的姿态与方式,出现在亿万观众面前。先后有阎学年,易中天,于丹,王立群,刘心武等。还有像杨锦林的《有报天天读》也都运用了说书人的方式说新闻。从前一到书茶舘,喝茶时不必先开口,可用手势表示,食指伸直是绿茶,食指弯曲是红茶,五指齐伸微弯是菊花茶,伸小指是白开水……。过去茶舘处也是小报记者,巡捕,便衣常光顾之地,一个小小书茶馆是这个地方的一部活历史。过去书茶舘分说早儿的,说晌午的,说灯晚儿的,名角儿都说晌午与灯晚儿的。每场按段收钱,一段五分钱,用钱板儿和小箩筐收钱。一部书说上两三个月左右,每场三小时上下。十年前,一些著名书曲艺人已走进了各级电视台演出,鸡西的曲艺团评书艺人安贺祥一部北洋军阀在央视曲艺杂谈栏目中播放过。现在也有近十年仃播了。南方还有评弹等书曲形式在演出,东北一带说书的基本上销声匿迹了。茶舘也不多了,人们都去喝红牛,喝咖啡去了。 在线编辑:林兆丰 刘维斗,昵称斗爷,年生于鸡西市鸡东县平阳镇。年参加文化艺术工作,副高职称。曾任鸡西市群众艺术舘文艺部,创作部主任,党支部书记。任刊物《新芽》,报刊《鸡西文化通讯》,《艺术窗口》副主编。市艺校校长,市演出公司经理,市京剧团书记兼团長,市评剧团书记兼团長,市文化局文化科科長,艺术科科長,办公室主任。鸡西市剧协副主席,市音协常务副主席,省音协理事。创作发表歌曲余首,其中《毛泽东思想放光芒》,《读书要读毛主席的书》,《歌唱解放军》,《歌唱矿山五大员》,《山山水水红旗飘》,《咱村妇女有志气》参加年哈夏音乐会,选入创作歌曲集出版发行。歌曲《公社的山河咱亲手绣》被中央电台选用。为鸡西话剧团的《煤海朝阳》谱曲,年参加省专业剧团汇演。参加午蹈《硬骨头採煤队》的音乐创作,拍成纪录片全国播放。发表文化论文,文艺评论文章近百余篇。被列入《中国当代文艺家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 顾问:卢伟光:作家《鸡西矿工报》副总编辑 孙文斌:小说家 沈晓密:散文家 秦萌:《北方时报》“乡雪版“”编辑 郭亚楠:作家《创业者》编辑 白雪:作家 张磊晶:作家 主编:瑞雪制作:腊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