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简称黑。在我国东北地区北部。古为肃慎地,汉为挹娄及夫余地。黑龙江,因江水色黑,蜿蜒如游龙,故名。清康熙初在黑龙江沿岸筑城,即取名黑龙江城(今瑷珲旧城)。后设黑龙江将军,亦因驻在黑龙江城而得名,管辖松花江口以上的黑龙江流域。清光绪时建省。 位于黑龙江省西部。哈尔滨,系金代“阿勒锦”村之转音。据《钦定金史语解》“阿勒锦”系女真语“荣誉”之意。一说为满语“晒网场”之意。年置滨江厅。年改“滨江县”。年设“哈尔滨市”。 关于“哈尔滨”地名的由来,据有关资料记载,有如下几种说法: 《哈尔滨考》考证:“哈尔滨”是女真语“阿勒锦”一词的译转,是“荣誉”的意思;《满州地名考》记载:据说沙俄设置哈尔滨市街建设局时,曾经对地名的设置花费了很多的脑筋,巡视了松花江沿岸的一些小村落,并向当地人寻问了地名,当地人称此地为“哈欧滨”。同时沙俄也曾设想了许多名称,但都未采用。最后取名为“哈鲁滨”。 光绪二十六年(年)制作的地图上就出现了“哈鲁滨市街”的名称。“哈鲁滨”系满语“鱼网”的意思。据说很早以前这一带是满人的一个较大的捕鱼区,汉人称之为“晒网场”。后“哈鲁滨”音讹为“哈尔滨”;又有些资料记载:昔日此地是松花江岸的一片草原地带,蒙人以此地草甸平坦,遥望如“哈喇”,故称“哈喇滨”,后音讹“哈尔滨”。 还有一说较为可信,即来源于满语“哈勒费延””,意为“扁状的岛屿””,是指松花江中的一个沙洲。这个扁状的沙洲,从金代以来,一直以女真语记载为“合里宾忒”“哈儿宾”“哈儿芬”,而且此沙洲在年康熙皇帝主持编绘的《皇舆全图》中也有标注,汉语译音为“哈尔滨屯”,而满族先民之女真语“岛”即有“屯”之意。光绪二年(年)正式刊行的《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在随后重版再校对,便明确标明为“哈尔滨”。百多年间由于松花江河道南移,河床变异,江心中那个“扁状的岛屿”逐年向北岸靠近,已为闻名于世的“太阳岛”。
位于黑龙江省西部,哈尔滨南部。年设县。阿城,是满语阿勒楚喀城的简称,意为黄金。县名因城东阿勒楚喀河(阿什河)而得名。年设市。 位于黑龙江省西缘。清光绪八年(年)设双城厅,宣统元年(年)升为双城府,年设县。因县境东南有两座金代古城而得名。年设市。 位于黑龙江省南部。年抗战胜利后,为了纪念抗日民族英雄,抗联三军军长,第二路军副总指挥赵尚志烈士,改珠河县为尚志县。年设市。 位于黑龙江省南部,年设县。得名于清同治年间的五常堡,固有仁,义、礼、智、信五个城门,故名五常。年设市。 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年设县。依兰,源自依兰哈喇,系满语,意为三姓。因赫哲族的葛依克勒、胡什哈里、卢业勒三姓居此,故名。 位于黑龙江省中部。清末设县。有湖名方正泡,其形方正故名。 位于黑龙江省中南部。年置县。以故宾州为名。 位于黑龙江省中南部。年设县,因境内呼兰河而得名。呼兰,系满语,意为“烟筒”。 位于黑龙江省中南部。年设县,旧名巴彦苏苏,有巴彦河。巴彦,系满语,意为富,苏苏,意为高梁。 位于黑龙江省中部。清光绪三十一年(年)设县。以木兰达河为名。木兰,系满语,意为围场。 位于黑龙江省中部。清光绪年间置大通县,因大通河为名。年因与甘肃省大通县重名,故改今名。 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年在长寿山地方置长寿县。年因与四川省长寿县同名,改名同宾县,后以县内有著名的蚂蜒河(“蚂蜒”系满语,意为“肘子”),因而取长寿山和蚂蜒河各一字,故名。 位于黑龙江省西部。系蒙语“边地”之意,最早是一屯名。康熙30年(年),获清廷准奏,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会同宁古塔将军佟珍宝商议在齐齐哈尔屯及伯都纳地方建木城,后因齐齐哈尔与墨尔根中隔嫩江不便,于是将城址改筑于嫩江东岸的“卜魁”(又称卜奎)但仍以“齐齐哈尔”为名。因当地人习称“卜魁”,故“齐齐哈尔”又有“卜魁”之称。清廷准奏在在嫩江东岸的“卜魁”筑城,称此城为“齐齐哈尔城”。清光绪三十一年(年)设黑水厅,后升龙江府。光绪33年(年),为黑龙江行省省会。年改龙江县。伪满康德三年(年),由龙江县析置“齐齐哈尔市”,并建立市公署。此为“齐齐哈尔”设市之始。 “卜魁”之称的由来,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来源于元代的事苦江军民万户府。“卜魁”又作“李苦”、“布呼”这些均为蒙语,即‘有鹿”之意;另一种说法,“卜魁”蒙语称“有固”即“大力士”的意思;第三种说法,“卜魁”是达呼尔的村庄名或人名。
位于黑龙江省西部,西邻内蒙古自治区。清初属布特哈旗。年设县。县因水得名,源自讷木尔河。据《盛京通志》:“国语(满语)讷默尔,嫩也。”年设市。 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清初以濒黑龙江之瑷珲为都会,因以黑龙江名省,年改县。县因水名。 位于黑龙江省西部。年设依安设治局。年设县。依安,来源于依克明安部,建县时取其首尾二字为名。 位于黑龙江省西部,与吉林省为邻。年置县。清为札赉特旗地,土名泰来气屯。“泰来气”系蒙古语,意为“种豆者”。又据《泰来设治局志书》:泰来“俗名泰来气(蒙语转音)为蒙古人栽种之意。盖其初有一栽豆喇嘛在此斩棘披荆,建室居住,故地以人名也”。 位于黑龙江省西部。年置县。“甘”指放荒丈地的甘字段,“南”指位于海拉尔之南。另据《今县释名》:因“在甘河之南”,故名。 位于黑龙江省西部。年置县。县名得自富裕尔河名。富裕尔河又名乌裕尔河,系满语,意为“低洼地”。 位于黑龙江省西部,年设县。喀尔喀勒图山,省作二克山,县以山得名。据《钦定盛京通志》:“蒙古语,哈勒噶图,有门之谓也。” 位于东经.2°,北纬48.0°,在黑龙江省中西部。年设县。原属克山县,后从克山县东境划出析置,故名。 位于黑龙江省中西部。年设县。县名得自巴拜泉。巴拜,系蒙古语,意为“宝贝”,“贵重”。 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鸡西,因其地处“鸡冠山的西边”而得名。伪满康德八年(年),设置“雞宁县”。民国三十八年(年)雞宁县改为“雞西县”。因处鸡冠山西而得名。一说鸡西为满语“带毛鹿皮”之意。另一说鸡西与集贤为同词异译,意为“穿鹿皮衣的人”。年将雞西县的“雞”字改为“鸡”字。年12月18日,撤县设市。 传说,很久以前,鸡西是一个不为所知的地方,这里有一个大乌龟精,它时常的出来兴风作浪,祸害老百姓。有一天,一只大公鸡来到了这里,它勇敢的和那只危害老百姓的乌龟精做战,经过了好久,大乌龟被打败了,可是大公鸡也因为体力用尽而死去了。它的身体变成了现在的大地,他的头变成了现在的鸡冠山,它的血变成了今天的穆凌河,人民为了纪念他,就把“鸡冠山的西边”叫“鸡西”(“鸡冠山的东边”) 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年置县。县因境内的七虎林河而得名。又有七虎林山。“七虎林”系满语“沙鸥”之叫“鸡东”)。 意。年设市 位于黑龙江省东部,与俄罗斯为邻。清光绪二十五年(年)设蜂蜜山招垦局,俗称局子街。光绪三十四年设密山府。年设县,因县城东南有蜂蜜山而得名。年设市。 位于黑龙江省东部,鸡西市东,邻接俄罗斯。年设县。因位于鸡冠山之东(一说为鸡西市东)而得名。 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俗称“鹤立岗”,取“鹤立山岗”之意。“鹤立岗”的满语含义为“养鹿场”,因此,鹤岗又有“鹿城”之称。鹤岗在当地,读音做“háogǎng”。 相传传在远古时期,上界有一群仙鹤,看中了这块山青水秀的地方,于是飞落山岗,在此栖息繁衍,“鹤岗”因此而得名。现在,距城区仅40公里的苇场丹顶鹤自然保护区,仍然是黑龙江省三大水禽栖息地之一。 年设鹤冈县,因县治在鹤丘岗,故名。东北沦陷后,伪满康德5年(年)设“兴山街”。康德11年(年),将兴山街改为“鹤岗街”。民国34年(年)设“兴山市”。年11月,兴山市改为“鹤岗市”。
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年设县。因位于托罗山之北,故名。《钦定盛京通志》:“国语(满语),托啰,桃也。” 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年设县,因县治在绥滨镇,故名。 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年设市。因境内有两座形似“卧鸭子”的山峰而得名。民国三十六年(年)成立“双鸭山矿务局”,年7月成立双鸭山矿区政府。年5月撤区设“双鸭山市”(县级),年2月双鸭山市升为地级市。
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年建县。因县治在集贤镇而得名。“集贤”系满语“穿鹿皮衣的人”之意。年驻地移于福利屯。 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年设县。后撤。年复置。 位于黑龙江省东部,佳木斯市南面。年设县。因宝清河而得名,宝清,系满语,意为猴子。 位于黑龙江省东部,乌苏里江畔。年设县,因河得名。又名饶力河。饶力河明代称诺雷河。“诺雷”、“饶力”均为满语“河床流荡不定”之意。因为饶力河主要流经三江低地,河床摆动较大,故名。 位于黑龙江省西部。年,民国政府在萨尔图一带改设“安达县”。年松辽盆地第三号探井喷油了。这时正是我国建国十周年大庆的前夕,为纪念这个大喜大庆的日子,给这个油田取名为“大庆”。年,撤县设“安达市”并分设大庆等4个区。年12月将“安达市”更名为“大庆市”。年4月,大庆市正式成立。 大庆市,是以大庆油田命名的。这个名字的由来与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有着紧密联系。年9月,位于松辽平原的第三口基准井——松基三井喷出具有工业价值的油流,标志着发现了大油田。同年11月,在油井所在地黑龙江省肇州县大同镇召开庆祝大会。时任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的欧阳钦和省长李范五等领导赶来庆祝。途中,他们在车上议论,松基三井喷油,正值新中国成立10周年前夕,是向国庆献上的一份厚礼,喜上加喜、应该“大庆”。在庆祝大会上,欧阳钦提议,把油井所在地的“大同镇”改为“大庆镇”。随后,黑龙江省作出了“将大同镇改为大庆镇”的决定,此后石油部把这个新油田定名为“大庆油田”。
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西部。年设县。因此地为金国祖先肇兴之地,故名。 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西侧。年设县。以金太祖完颜旻在此破辽,肇基王绩得名。 位于黑龙江省西部。相传城北三十余里,昔有林姓开店,称作林家店。又四周多草甸,故称林家甸。清议设县时,遂拟名林甸。年置县。 位于黑龙江省西部。年置县。“杜尔伯特”为蒙古科尔沁十旗之一部。 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伊春”系满语“出衣料皮子的地方”。“伊春”名称的由来,另有两种说法:一说“伊春”系蒙古语“依逊”,意为“九数””;一说“伊春”之称源于金代上京会宁府所辖的“宜春县”。有人考证“宜春”故址在今吉林省扶余县境,今“伊春市”命名可能与此有关;一说“伊春”为“一年之伊始”,含有“春天来临”之意。伪满康德十二年(年)春,设立伊春街,年10月设置伊春镇。年设“伊春县”。年7月,撤县设市(地级)。
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年置铁骊市,年改今名。铁力县因古代铁骊部而得名。年设市。 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年置县。境内有嘉荫河,又名佳金河,以产优质的黄金著称,讹称嘉荫。 位于黑龙江省东部,松花江畔。佳木斯,原名“东兴镇”,清康熙年间晚期写作“甲母克寺噶珊”,后汉译“嘉木寺”“贾木司”“佳木斯”。“佳木斯”一词,一说是赫哲语,意为“骨头”或“尸体”,相传此地曾是古代的墓地。在其东郊敖其一带曾发现过金元时代的古墓群。另一说,是满语,“驿丞”或“站官”之意。民国十九年(年)佳木斯屯与东兴镇合并,定名为“佳木斯镇”。伪满康德四年(年)调整行政区划,设置佳木斯市。
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年设临江县,因与吉林省临江县同名,年改设同江县。年设市。 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松花江畔。年设县。富锦,源自富克锦,系赫哲语,意为“岗”。一说为满语“小市场”。年设市。 位于黑龙江省中东部。年由桦川县南部划出置县,故名。 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年设县。因县治在桦皮川,故名。 位于黑龙江省中东部。年设县。汤原,因汤旺河而得名。汤旺河,金代为土温水或陶温水,元代为桃温水,明代称吞河,清代始称汤旺。据《钦定盛京通志》“国语(满语),屯,海岛也。”“汤旺、土温、桃温、吞河皆一音之转”,为满语“岛”之意。 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隅。年设绥远县,年因与山西绥远县重名,遂改今名。取“安抚边远”之意。一说因抚远山而得名。 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因县有七台河而得名。七台河,由“奇塔河”转音,鄂伦春语,意为“薪屋”。顺治时以河得名。民国37年(年)设置“七台河区”。年3月改区设“镇”。年改镇设“特区”;年4月撤区设县级市;年升为地级市。
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年设县因伯利河为名。勃利,系满族剖阿里部名,意为“弓”一说意为“碗豆”。 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年设市,市因河得名。牡丹江系满语,意为弯曲的江。牡丹江婉蜒曲折流行于老虎岭的群山之中,故名。牡丹江在唐代称“忽汗河”(一作“忽汗水”);金代称“呼里改江”(一作“骨乌里改江”);元代称“忽尔哈河”;明代称“胡里改江”(又称“呼拉哈河、虎尔哈河、胡尔哈河、呼尔哈河、火儿哈河”);清民称“牡丹乌拉”“虎尔哈”或“牡丹江”。上述出现的名称,大都为音似字异,均为满语“弯曲”的意思(另一种解释为“响水”)。牡丹江河流蜿蜒曲折,流淌于老爷岭的群山之中,故名为“牡丹江”,含有“曲的江水”湾之意。
位于黑龙江省东南角,东邻俄罗斯。年设市。因位于绥芬河上游,故名。绥芬河早在古代时期就为我国著名的河流,分大绥芬河和小绥芬河。“绥芬河”名称来自于满语。唐代称“率宾水”,金称“恤品河”(又称“苏滨”“速频”等),清代始称“绥芬河”。“率宾”“恤品”及“绥芬”皆为一音之转,均是满语“锥子”的意思。主要是因为绥芬河里生长着一种尖锐如锥的钉螺,满族人因此而称它为“绥芬河”。另说:该河系山溪性河流,水流落差极大,弯曲迂回处也多,其形状如同“锥子”,故得名“绥芬河”。 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牡丹江市西侧。从宁安县析置县。海林因海浪河面得名,“海浪”,一作海兰,系满语,意为“榆树”。年设市。 位于黑龙江省南部,与吉林省为邻。年设县。宁安源于“宁古塔”,系满语“六个”之意,“安”,平安之意。年设市。 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宣统元年(年)设县。穆棱,系满语,意为马。年设市。 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隅。邻接俄罗斯。年设东宁厅,年改县。因位于宁安之东,故名。 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牡丹江东北部。年设县。因县位于老虎岭和完达山的交接口的林门镇,故名。 位于黑龙江省北部,黑龙江畔。因河水(即“黑龙江”)得名。黑河,满族人称之为“萨哈连乌拉”,鄂温克人称之为“卡拉穆尔”,是为“黑水”、“黑江”、“黑河”之意。光绪34年(年)于此地设置黑河副部统府。民国元年(年),改部统府制为兵备道制,观察使改为道尹,称之为黑河道尹。伪满康德元年(年),成立黑河管公署。年11月,将爱辉县黑河镇等划出设置黑河市(县级)。年2月撤县级市设地级“黑河市”(原县级市改设“爱辉区”)。 年的庚子俄难,制造了举世闻名的血洗“江东六十四屯”惨案。就在惨案发生之前,仍属于我国领土的“江东六十四屯”境内有一条民间小河,源于自然生态的保护,河里生长着各种鱼类虾蟹和两栖动物。其中,水貂是最珍贵的一种。因为水貂皮有着特殊的性能,是冬不粘雪,夏不湿身。把貂皮做成服装,会有冬暖夏凉,温身舒服的效果。由于貂皮的名贵和特殊作用,当时,在这小河上下一带成为满族人捕捉、信奉的推崇。 满语的发音,管水貂叫“阿依活”,古老的旧瑷珲村庄就坐落在这条小河的岸上,当时这里没什么称谓,而水貂在这里繁衍生息的颇多,人们叫得习惯了,这个屯便以“水貂”命名了,始称该屯子为“阿依活”。 据民国九年《瑷珲县志》记载:“因有该河,瑷珲故以得名”。由此可见,瑷珲的得名,与这条小河和河中的水貂不无关系了。再后来,称呼的发音又相继演变为艾呼、艾虎、艾浒、爱呼、艾浑、瑷珲,系转音而来,即达斡尔语“可畏”之意。以境内的瑷珲河(现俄罗斯的芒嘎河)得名。年(康熙22年)清政府在黑龙江左岸(今俄罗斯*维笑勒依村)设镇守黑龙江等处将军,驻兵建城。年(康熙二十四年),黑龙江军衙门迁移驻地至黑龙江右岸达斡尔城堡——托尔加城(现在的爱辉城驻地),江左岸的黑龙江城更名为旧瑷珲城,江右岸的称作新瑷珲城或黑龙江城。年底对生僻字简化,将带王字偏旁的“瑷珲”两字,简化成了“爱辉”。年4月,撤销“爱珲县”,将爱珲县并入黑河市。 位于黑龙江省中北部。年设北安县,因北安镇得名。取“北方平安”之意。年设市。后撤,年复设市。 位于黑龙江省中北部。五大连池,因湖得名。“五大连池”原属“德都县”。德都,是蒙语“德都勒屯”的简称。“德都勒系”是达斡尔族的一个姓氏。年设置“五大连池镇”。年10月,设五大连池市(县级)。年1月,撤德都县并入五大连池市,驻地迁至原德都县政府驻地青山镇。 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嫩江上游。年设县,因水得名。嫩,系蒙古语,意为“碧绿”。一说系满语,意为“妹妹”。据史料记载,嫩江是南北朝时的“难水”,亦称“难河”,唐书称“那河”,亦呼“狃越河”,元史之“恼木连”,一作“猱河”,一作“纳兀河”,又作“那江”,金史之“纳浯江”。明书为“脑温河”。清代称“诺尼水”。难、那、纳、恼、猱、嫩等,皆近音也。“诺尼”、“嫩”皆为满语“碧绿”的意思。嫩江发源于小兴安岭的伊勒呼里山,上游流行于深山峡谷之间,河水清彻碧透。 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年设逊河县,因逊必拉河而得名。年设奇克县,旧奇克特,系鄂伦春语新屋之意。年逊河县和奇克县合并,各取一字为名。 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年设县。有孙、吴二姓居此,以孙、吴两家地营子而得名。 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偏南,因县东北绥棱额山(今绥棱县境)而得名。年(清光绪11年),设置厅治时取名“绥化”。“绥化”一名的含义:一说,系指绥楞阁山(又名绥林阁山);二说,为“吉祥、安顺”之意;三说,是满语,意为“艾蒿”。松嫩平原的沼泽地很多,用“艾蒿”来命名也有道理。 汉晋属北夫余,隋唐属黑水靺鞨,辽属东京道,金属上京会宁府,元属辽阳行省开元路,明属奴儿干都司,清为呼兰城守尉管辖。年5月(清光绪1年),黑龙江将军奏准,于呼兰北境“北团林子”(今绥化市区)设置“绥化厅”。年(清光绪30年),“厅”改“府”。年“府”改“县”。年设市。
位于龙江省中西部。年设县,年设市。安达,系蒙古语,意为朋友。一说为蒙古官名。 位于黑龙江省中南部。年设县。因处肇州东,故名。 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以北。年设县。海伦,系满语,意为水獭.年设海伦市。 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年设县。望奎,取北望卜奎(今齐齐哈尔)之意。卜奎,系满语,似为“摔跤手”之意。 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西北。年设县。因县城位于呼兰河西而得名。 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年设县。旧名石人岗。石人为金代贵族墓前所置的石翁仲.又名柞树岗,春暖花开时,岗上柞树吐青,故名青岗。“岗”同“冈”。县以此名。 位于东黑龙江省中部。原名清街,清同治元年,此地放荒,有于清者来此占地开荒,故名。置县时用“于清”之音,取积善余庆之意而名余庆。年设余庆县。年因与贵州余庆县同名,改为庆城县。年改今名。 位于黑龙江省西部。年设县,因县城东南有明水泉子而得名。 位于黑龙江省西部。年设县。因境北有绥楞山而得名。一说有绥额楞山。绥棱,系满语“马蜂”之意。 大兴安岭林区位于位于中国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和黑龙江北部,是我国最北、面积最大的现代化国有林区,人口55万,总面积8.46万平方公里(相当于1个奥地利或个新加坡)。年设“大兴安岭特区”,年改为“大兴安岭地区”,年9月,改为“大兴安岭行政公署”。 大兴安岭中的“大”是为区别与“小兴安岭”而设。兴安,一说为满语“丘陵”之意,因大兴安岭山脉山势较缓,故满语称之为“兴安”;一说为满语“金山”之意,“大兴安岭”就是“大金山”,“小兴安岭”就是“小金山”;一说为锡伯语“金阿林”的音译,意为“白色的山”,暗指极寒冷的地方;一说为汉语,为“兴边安邦”之意,现多取此说。
位于黑龙江省西北。年设县。因境内有呼玛尔河而得名。呼玛尔,系满语“烟囱”之意。一说系蒙古语“行围前引之人”的意思。 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年设县。县治设在塔河,因名。塔河,一作塔哈,系蒙古语铁掌之意。 位于黑龙江省北端。年设县。县治设在西林吉,因原有漠河镇,故名。据《呼玛县志》:“漠河,又名墨河。发源于大兴安岭,北流入黑龙江。河水黑如墨色,故名墨河。”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