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延平 别署小磨堂主人 年生于黑龙江鸡西 现居北京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书法专业 先后师从王友谊先生、韩天衡先生 曾就读于中国国家画院程大利工作室 西泠印社书画篆刻院余正工作室 文化部国家艺术基金篆刻人才培养班 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行业建设委员会委员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西泠印社社员 浙派篆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东隅印社社长 鸡西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廊坊市书法家协会理事 三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河北美术学院特聘教授 ◎第二届全国青年书法篆刻展一等奖(中国书法家协会) ◎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佳作奖(中国书法家协会) ◎百年西泠·西湖风国际篆刻大会二等奖(西泠印社) ◎西泠印社六、七届篆刻艺术评展优秀奖(西泠印社) ◎百年西泠·中国印海选总决赛优秀作者(西泠印社) ◎百年西泠·乐石吉金国际篆刻活动优秀奖(西泠印社) ◎黑龙江省第六、十一、十二、十三届篆刻艺术获奖(黑龙江书协) ◎礼赞新中国·讴歌新时代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河北省优秀中青年书法作品展优秀作品(河北省书协) ◎全国第七届篆刻艺术展(中国书法家协会) ◎首届“三苏奖”全国书法展(中国书法家协会) ◎首届“云峰奖”全国书法大展(中国书法家协会) ◎全国“铁人杯”书法作品展(中国书法家协会) ◎西泠印社首届中国印大展(西泠印社) ◎西泠印社五、八届篆刻艺术评展(西泠印社) ◎首届“万印楼奖”篆刻名家邀请展(陈介祺研究会) ◎岭上云·荣宝斋当代篆刻名家邀请展(荣宝斋) ◎全国五届刻字及八届国际刻字展(中国书法家协会) ◎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安美杯(中国书法家协会) ◎当代篆刻艺术大展(中国书法家协会) ◎第四届北京国际书法双年展(北京书协) ◎九届国展(中国书法家协会)…… 出版有 《中国篆刻百家·杜延平卷》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篆刻边款艺术》(合著)文化艺术出版社 《杜延平篆刻作品集》文化艺术出版社 《印章收藏与投资》化学工业出版社 《契文斋藏印·杜延平刻心经卷》西泠印社出版社 浅说清代篆书的复兴与局限 杜延平 清代在篆书上的复兴与成就,无疑是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清代早期有王澍、洪亮吉、孙星衍、钱坫等人,基本是以秦篆为范本的“玉箸篆”。这一时期的篆书没有什么太大的突破。清代中期,由于金石考证的兴起,邓石如首先打破了篆书长期沉寂的局面,开辟了新的境界。他充分运用了毛笔的特性,使书写上的提按、起、收处的用笔更加富于变化,在篆法及结构上也打破了以往因循守旧的固有定式,大大丰富了篆书的用笔,蔚为风气。这与邓石如客居在大收藏家梅镠府上多年有关,他遍观梅家收藏的金石善本。眼界的开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当时人评他的书法为清代第一人。之后篆书名家辈出,影响较大的有吴让之、程荃、莫友之、杨沂孙、徐三庚、吴育、邓传密、赵之谦等人。这时的篆书从三代鼎彝、石鼓刻石、汉碑额、瓦当等古文字中吸取营养,篆书的面貌基本上摆脱了秦篆的束缚,更加重视笔的特性和书写性。 清晚期有陈介祺、吴大澂、吴昌硕、丁佛言、李瑞清等人,他们在邓派篆书之外寻求突破。其中吴大澂、吴昌硕影响较大。吴大澂平生好集古器,其篆书吸收了石鼓、金文、秦诏版的意味。吴昌硕以石鼓文为突破口,并且熔入三代金石文字和篆刻中的金石意趣,故其篆书结构茂密壮伟,线条凝炼朴厚。 光绪廿五年,殷墟甲骨文的出土又为书家们打开了一座宝藏。以擅书甲骨文而名世者,有丁佛言、罗振玉、丁辅之、董作宾等人。 清代篆书的复兴是伴随着有文字古器物的出土、金石考证的兴起,以及对书写工具的充分认识一起发展与成熟。清代也是篆刻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有成就的篆刻家也是擅长篆书的书法家,如邓石如、吴让之、徐三庚、赵之谦、吴昌硕等。清代篆刻流派印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也间接带动了篆书上的发展。正是以上诸多因素,清代篆书在整个书法史中显得尤为突出,是一种复兴的局面。 如果做一个纵向对比,清代的篆书与当代的篆书比较,清代又有着一定的局限性。这种局限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建国后随着出土文物的增多,带有铭文古器物的出现,极大丰富了篆书的取资范围。以擅长书写楚简、秦简作者的出现和增多就是一个佐证。另外,写中山王篆书的作者也有一些,这在清代是没有的。第二,在书写技法上的完善,用笔、用墨上的探索也要好于清代。当代写精美小篆一路的作者,从取法范围的延展到用笔的丰富性、从结字的生动多变到线条的劲健,都要好于清早期的作者。当代写甲骨文、金文、秦诏版、汉金文的作者更加注重对笔和墨的充分运用。绞锋、枯笔、墨色的变化等要比清代丰富了许多。第三,对作品整体形式有意识的进行加工和创造,使得当代篆书作品有较强的形式感。第四,当代篆书作者的人群基数要大于清代。职业书家、高等院校、社会培训机构、爱好者构成了庞大的篆书作者群,这在清代也是没有的。第五,展览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催生了以书法为职业的专业书家,这其中也有擅写篆书的作者。大范围的全国篆书展和一些相关活动,这在清代是不曾有过的,也就是一种书体全国竞技的情况。第六、现代信息资讯的快速高效也为篆书的发展与传播提供了便捷。在书法上,当代基本没有独享资源的情况,我们能见到的资料,其它人也能见到。这就是科技和网络的力量。 当代篆书虽然突破了清代的局限,但也存在一些当代所面临的问题,如个别作者急功近利的跟风情况、对篆书的产生与演变不是很清楚,过度依赖字典,没有较强的变通能力、对篆书的研习不够深入,朝三暮四,出现流行趋势等等。 以上是本人对清代篆书的复兴和局限所做的一些思考。如果只说清代篆书的局限性,不太好讲。所以我对比当代篆书的创作情况说说自己的一些想法。由于本人在篆书的研习上水平有限,难免有不当之处,希望各位学者及老师批评指正! 期待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