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鸡西始终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和主线,贯穿于美丽乡村建设全过程,找准工作载体抓手,通过落细落小落实的方式,加强农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认同和行动自觉,让核心价值观如空气般遍布农村,浸润农民心灵。 注重宣传教育,由表及里厚植核心价值。我们始终把核心价值观深入农村、植入农民心中摆在思想道德建设的首位,通过多种表现形式,将核心价值观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让农民群众看得见、听得懂、学得来、做得到。铺天盖地的公益宣传,让价值观入眼入耳。重点实施了核心价值观宣传“十百千万”工程,即每月推出核心价值观原创宣传作品十余个,在各乡镇、村屯主要出入口、活动广场等显著位置设立“图说我们的价值观”百余处,在各乡村道路沿线、路灯杆等设置“讲文明树新风”宣传标语千余处,发动志愿者等社会力量进村入户,发放《核心价值观“24字”宣传卡》数万份;在各乡村修建核心价值观主题广场,建设核心价值观宣传示范路,绘制核心价值观文化墙;统一制作了核心价值观宣教音频,运用农村广播、大喇叭每天在广场舞、健身操前播放,实现了核心价值观宣传在乡镇村屯、视觉听觉全覆盖。春风化雨的教育引导,让价值观入脑入心。抽调市县乡党员干部、理论专家和农村致富能手等,组成百余个宣讲团,依托“道德讲堂”、“农家课堂”、核心价值观“六进六讲”等载体,每月深入乡村开展核心价值观、三农知识、法律法规等培训,为农民群众送去及时解渴的“心灵鸡汤”。潜移默化的文化滋养,让价值观入言入行。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连续多年举办“结对子、种文化”“惠农万里行”“农民歌友会”等群众文化活动,培养了一批农村文化能人,壮大了一批乡村文化队伍,创作了一批以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文艺节目,把鸡西抗联精神、红色基因等植入其中,将农村好人好事、兴村富民事迹等搬上舞台,使农民群众在欢声笑语中提振发展信心、增进价值共识。 注重示范引领,由小及大筑牢价值取向。我们始终把先进典型作为核心价值观最鲜活的教材、最直观的导向,坚持把目光向下、对准基层,充分发挥各类基层典型的带动辐射作用,引导农民群众见贤思齐、崇德向善。发挥身边典型力量,使“小人物”发挥“大作用”。抓住农民群众身边的好人、道德模范、基层好干部、乡贤能人等先进典型,开展先进事迹报告巡演讲、“入乡村·展风采”巡礼等活动,让农民学有榜样、赶有目标。截至目前,全市从农村推选各类典型近余人,国家省市级道德模范余人,先后涌现出“感动龙江人物”林晓菊等一批在全国、全省有一定影响力的先进典型,达到了“点亮一盏灯,照亮一条路;燃起一堆火,映红一片天”的效果。活化志愿服务载体,让“小善举”传递“大能量”。积极打造“崇德尚礼·月月主题”志愿服务活动品牌,聚焦农村空巢鳏寡老人、留守儿童、困难家庭等弱势群体,组织志愿者通过“每月一主题”的形式,广泛开展“邻里守望、暖心农村”“万名志愿者进农村”“三关爱”等志愿服务活动1.6万次,让团结互助、无私奉献的志愿者精神在农村蔚然成风。实施分布式能源建设,用“小举措”引领“大变革”。创新实施农村分布式能源+配套卫浴一体模式,在全市38个乡(镇)个行政村建设了分布式能源用户1.35万户,到年将累计达到3.5万户,超过1/6农户将用上分布式能源,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如厕难、洗澡难、排污难的问题,使农村居民生活方式和习惯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新华社内参、新华网和人民网头题、经济参考等相继作了专题报道,甘肃、宁夏、大连等十几个省市先后到我市考察学习。 注重家风建设,由点及面弘扬社会新风。我们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家庭这个最小文明单元,用好家风撑起好民风、带动好乡风。一是以家风淳民风。深入开展“最美农家院”“十星级文明户”“小手拉大手”“好公婆、好儿媳”等系列评选活动,用良好的家风家训家教,讲农村和谐故事、晒农民幸福生活,塑造最美民风。二是以家风带村风。将核心价值观纳入村规民约,建立健全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等村民自治组织,深入开展“四提倡四反对”“推进移风易俗树文明乡风”等主题活动,让文明和谐新风吹遍乡村大地。 通过几年来的努力,我市的鸡东县、虎林市相继荣获省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县”荣誉称号,密山市、鸡冠区也正在积极建设申报中。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用实际行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鸡西农村大地扎下根、开出花,结出更多文明灿烂的硕果。 赞赏 |